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胡适
生,若空谷幽兰,笔墨生香;死,若流星陨落,光芒万丈。一个至情至性、至纯至真的人,一个文坛里一枝独秀的人;风云舒卷七十几载,每每读到他的作品,那个才华横溢、矛盾糅杂、繁复奇特的世界,都让我感受到他那理想与现实、飞扬与堕落中冒险的灵魂--他便是徐志摩。
徐志摩的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坛,除去他的诗作以外,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他那风花雪月的故事。一个翩翩才子,本就多情可待,偏偏又遇到佳人难得,自然要上演一幕幕爱恨情长。我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也不论到底他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在文学上的位置。我所在意的不过是因为那一首诗便让我从此驻足的文字和灵魂。喜欢徐志摩的文字可以说近乎执着,从第一次读到《再别康桥》便再难将其放下。多少个日子里我痴迷着读着他的所有作品,以及所能找到的关于他和他的佳人们的故事,希望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找到那文字的源泉。
他的作品里始终流露着真性情,倾吐着毫不掩饰的心声。纵然坎坷,却不改本色地追寻着挚爱。有人说他太过恋情,胸无大志,诗文中无处不洋溢着恋爱的味道,以此佐证的还有他短暂一生中的数位女子。这大概是学究的固执和迂腐在作祟,我们总是将那些动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推上神坛,殊不知文学和心灵的世界里远远不是这种模样。这似乎也就是为什么写得一手百转千回的好诗的拜伦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及巴尔扎克的原因吧。我们习惯于现实而忽视心灵,所以在剑桥的拜伦潭旁边才只留下徐志摩驻足的身影。
徐志摩的诗的确都是"谈情说爱"的,可正如胡适说的那样对于爱的追寻不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罢了。在他随时谈起的恋爱背后,是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谈情说爱不过是仅是一件外套,一件遮掩了他痴鸟本性的外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的诗总是那么的美,美得让人对那传说中的沙扬娜拉向往不已;"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美得让人不忍打扰,不舍离去。这是只有心里渴望美得人才能写出的文字,而读他的文字则是带个我一段段美的旅程。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执着的爱着一个人已是十分难得,那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执着的深爱着一个地方,又将是怎样的意境?徐志摩的一生充满了爱的痕迹,他将自己的爱全数献给了他所追求的理想,还有便是给予了康桥。康桥,这个对他一生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地方,是徐志摩人生新的起点。在这里,波光荡漾的康河之畔,青石上的苔痕之上,败草里幽幽的花香……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深层的荡涤。同时,与狄更斯、罗素、曼殊斐尔等人的交往,更是启迪了他的创作。这是他一生中最惬意快乐的时光,而康桥的印记从此变成了徐志摩的一部分。
"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心池鱼似的悠悠",拥有美好愿望的他同时也是幸运的,与泰戈尔、林徽因的交往是他生命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如紫藤萝般美丽的女子,拥有超群的才华;一个则是引领世界文坛的领袖,而他亦是世间最亮的星。他们三人交错的火花,当然可以使他的诗句如流动的清水般明澈,他的心灵自然悠悠自得。与闻一多追求诗歌的"三美"不同,徐志摩并不苛求形式上的美感,而是自觉地追求格律却不被格律所限,更加追求音乐性。这或许正符合徐志摩个人的性格,渴望一种骨子里的美,由内而外缓缓散发,沁人心脾却雅而不浓。他的每一首诗就像是一首歌,或悠扬婉转,或如泣如诉,都讲述着爱、自由和美的故事。
悄悄的,他从康河走来,带来了诗一样的人生;轻轻的,他在曾经飞扬的天空中陨落,结束了灵魂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