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春》与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虽然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一部主要围绕高家三兄弟的思想变化展开,最后以大哥高觉新慢慢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二个高觉民的思想完全民主、被反封建的思想所洗礼以及三弟高觉慧更是以实际行动--逃离高家这个囚笼来证明封建制度的丑陋为结尾。而第二步《春》主要是围绕高淑英展开新一轮封建斗争,在觉慧的感染下,在遭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后,淑英最终选择追求自由,效法觉慧逃离高家,到上海开始不一样的、全新、美好的生活。
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确实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很大的反响,使在封建制度迫害下的青少年获得强大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少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巴金生活的年代正是新思潮涌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潮涌现,对巴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与影响。巴金积极加入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7年,巴金到法国留学,在法国广泛地涉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法国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提出建设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它产生的影响不但使法国成为文明发达的国家,也对整个欧洲社会在文化、政治、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也慢慢向全世界蔓延,巴金在法国留学,阅读先进思想家的著作,我们不难理解巴金强烈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情、以及这种坚定信念背后的巨大支柱,因为追求思想解放、推翻封建社会是一条光明的路。
回到《春》这本书中,翻开第一页,第一行就让我有些同情淑英的生活了。书中第一句就是:“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去打牌”.淑英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孩子,对于一个封建大家族里这些姨太太的消遣是厌恶的,对于这些被迫去做的事是厌恶的,却迫于阶级礼教而只能任人宰割,她不想成为这些太太中的一员,因为她们是腐朽的,她们被封建礼教那张看似华丽却虚伪丑陋的面孔迷得昏昏颠颠的,她们是没有思想的傀儡。然而现在淑英的信念还不足够强大,强大到她可以冲破这个囚笼展翅高飞,所以她只能选择细眉微微一皱,而不敢多说一言来反抗。从另一面我们又能看出这个对封建大家庭无奈而又憎恨的孩子的叛逆。当她知道祖父把他许给陈家的二儿子时,那个不学好,爱赌钱,捧戏子,名誉很坏的二少爷,她不愿意,但她又没有勇气去放抗,所以当她得知凤鸣为反抗嫁给冯乐山当姨太太而选择跳湖自杀的事后,她简直是有了效仿凤鸣的疯狂想法。淑英这个小女孩,就正如巴金先生曾经说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如果淑英没有选择自杀,那她将来就一定会做一件疯狂却正确的事来让自己轰轰咧咧地活着。但她信念现在还不够坚定,内心还不够强大,她还需要一些助力去推动她,一些事去刺激她,一些人去帮助她。
我们都知道在如此丑陋、病态的封建家庭里每天都会有人牺牲在封建礼教下。那个到处敷,见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辈子的大哥觉新,最后落得的结局却是又一个亲人离开了自己--海尔死了,他的孩子死了。他以为只要顺着祖父、父亲的话办事、做人,他就能平平安安、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所以他就敷衍人、敷衍亲人、敷衍生活、最后把自己也敷衍过去了。梅芬、瑞珏、海尔的死,不就是一个在封建礼教面前懦弱、不敢反抗的人最终落得的悲惨结果吗?这本书的另一牺牲者是惠,周伯涛要把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少爷,尽管她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而觉新尽管对她充满同情,却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就如那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含恨死去。觉新和惠的命运让淑英有更深的感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逃出去的信念,更加看清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麻痹和毒害,对品德纯洁高雅的人,美好的个性的毁灭性摧残。她心理产生了一个剧烈的震动,起初她仿佛看见那样的命运就在她面前等待她,然而现在她下了决心了,她决不走蕙的路,她要逃出这个囚笼。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
淑英逃走的第二年,“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心绿……”
封建制度的灭亡是必然的,腐朽的制度总将会被摧毁,知识青年将会走上自由、民主、美好的生活,因为春天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