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清明节散文

文章大全
发表于 2022-06-11 07:09

清明怀故

文/周岐彬

清明,是一个充满怀念的日子,她把对故人的怀念,约定俗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祭祖风俗;清明,又是一个沾染了沉重的日子,她用一注清泪,帮人们去追忆那些生离死别的故事。由是,每到清明节,这种怀念和沉重,总会催动着人们祭祖与怀故的脚步,从天南地北返回故里,从四面八方涌向墓地,为一座座坟头添一抷新土,斟一杯清酒,点一炷新香,献一束鲜花,深情寄托活着的人对故去的人的哀思……

这是一种流着血脉温情的情感,也是一种十分传统而又善良的情感宣泄方式。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用这种纯朴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也许,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奔波的心灵找到一个寄托哀思的机会;也许,只有亲手捧一捧黄土,亲自撒到亲人的坟头上,才能让那些远在天堂里的亲人们,过得平安,度得安康。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沐浴在亲人的阳光雨露里。亲人们,用宽厚的胸膛温暖着我们的躯体,让我们茁壮成长;亲人们,用坚强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忧无虑。他们坚韧的秉性、坎坷的经历和特有的勤劳,构成他们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生品格。当儿子儿孙们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却悄悄然地离去,只把想念留给了后人。

站立在他们的坟头前,会让我们想起已经过去的点点滴滴,最深沉的去体味那段被生养、被呵护、被教育的悠悠往事;默守在高拱的青冢旁,垂首哀思,会追忆起逝者的音容笑貌,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感受到人类生存并积蕴起的人生精华,知道怎样善待生命,无愧生命,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也许,对故人的怀念,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述,因为再华丽的词藻和激昂的语言,都无法替代情感的无边孤寂和心底的无限怀念。也许,冷酷无情的时光,会把逝者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怀故的心绪却会一直留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心田里,永远不会被泯灭……

怀故,是一种情结。我们需要通过清明怀故,重温逝者的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需要通过清明怀故,学习先人的无私,铭记生命的意义,坚守做人的准则,把持美好的情感;需要通过清明怀故,深刻对生命的感悟,用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珍惜活着的人生。

这是对故人的最好纪念。向先祖致敬!向逝者致哀!

又到清明

文/田丽

又是一个清明节。

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日子,天上有雨,人间有泪。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不能不想起玉贵子,想起二舅家的二儿子,我的亲表弟。

算来,他离开这个世界,差不多快有十年了。他走的时候,年纪很轻很轻,没有人想到,他会死,并且死于心梗。

母亲更不会想到,因为在她眼里,他还是个孩子。母亲常常自言自语:玉贵子是个好孩子——他有好几年没来了吧?她给二舅母打电话,大声地询问玉贵子的情况。二舅母含着眼泪,大声地回答:好着呢!好着呢!

我从来不提玉贵子,从心里不想提。我怕一不留神,捅破了我们用心守护了十年的秘密——母亲那颗多难的心脏,承受不住这样沉重的打击……

然而,我却时常想起他的模样:微黑的面孔,温和的眼神,憨厚的笑容;时常想起儿时,大人们忙着端傀儡,分碗筷,他偷偷地拿出小油壶,在我的碗里淋一圈麻油;想起他和几个姐妹玩过家家,他给三妹梳头,给我缝布娃娃……那时候大人们都说她像个女孩子,他其实比女孩子更心灵,更心细。待到他长成一个英俊的后生,他便远远地离开家,到石家庄一家铸造厂里打工,为他贫困的家庭分忧解愁了。他为人忠厚,又能吃苦,很快赢得一个女孩儿的爱慕。女孩家里开着饭馆,他常去那里帮忙。他的未来的老丈人,一眼就相中了他,一心让他做上门女婿。他还小,不懂上门女婿与过门媳妇有什么不同。他只知道,人家不要彩礼,还给他分房子分地,他有什么不乐意的!待到他真的成了上门女婿,他开始想家,想他的父母。他的小媳妇懂得他的心事,她偷偷地攒钱,偷偷地放他回家。他第一次探家,带着厚厚的几沓钱,带着自家种的棉花、花生、各种瓜果。在乡亲们看来,他差不多是衣锦还乡了。他手拿银针,给父母每人缝了一套厚墩墩的被褥。他把一个儿子无言的爱与深深的愧疚,细细地缝在厚厚的棉絮中……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了饭馆的老板,自然,他的孩子改了姓,这成了他心头的一道伤疤。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的!毕竟,他还是老李家的孩子啊!

每年过年,他都要回家,给父母买多多的年货,留多多的钱,让父母宽宽余余地过大年。因为有了他,二舅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人们说起他来,都会跷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孩子!好孩子!

他的确好,对家人好,对亲戚好,对乡亲也好。

他每年回来,都来看我的父母,并且,每次都要表演他的绝活:油炸果子。他炸的果子,柔软,劲道,口感很好。他做生意很实诚,别人往面里掺一种白粉,他不肯。他说:那是坑人。他相信自己靠手艺,靠人心,生意照样兴隆!他介绍亲戚乡邻到石家庄打工,把自己的家当成他们的根据地。他帮助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延续血脉乡情。李家人宽厚仁爱的家风,他都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他常说:我还是咱们李家的人……

又到清明!我站在李家的祖坟前,为逝去的亲人们烧香磕头。我的目光从姥姥、姥爷的坟头,移向大舅、二舅的坟头。我固执地认为,二舅的脚下,应该给玉贵子留出一块坟地。我想,他的灵魂,唯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安息……

清明时节

文/温秀荣

四月初,地气返暖,东风渐柔,山川大地依次从一冬的酣眠里醒来,清明如期而至。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阳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近二十天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这期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的南方,清明时节已经是春草萋萋春花绚烂,尤其江浙之地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不乏才子佳人,源于清明的风流佳话、红粉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唐代诗人杜牧,不正是在那清明的细雨中寻觅酒家,顺着牧童的指尖,遥遥的看见一林子的杏花。

要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传至民间相沿成俗。还有一说则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二字,在古诗词里经常看见。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这是一个关于友谊和君子不慕荣华的故事。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时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居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不见。晋文公便命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愤至极,于是下令每年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因寒食节与清明日期相近,逐渐地两节合并。

祭扫踏青一般多在南方,因为南方的清明已是满目翠绿,花艳蝶舞,来来回回,一路上风景如画。而在北方,清明节就只能扫墓祭祖了,因为野外荒芜一片,实在是无青可踏。人们携家带子,顺着乡下的山坳、沿着绵延的草坡,放慢匆忙的脚步,凝重的来到故乡的祖坟前,点燃纸钱在一座荒草离离的坟头。那里沉睡着故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响起在耳畔,让这些前来祭奠的人再一次重温过去的温暖和幸福,也又一次体味失去这温暖和幸福的疼痛。回忆故去亲人给我们的爱,让我们感恩生命的美好,再一次咀嚼失去他们的苦楚,让我们再一次的生出面对未来的信心和战胜苦难的勇气。

返青的山野和温润的天色,透露着生命的讯息,让我们把欲出的泪水吞咽下去。谁都知道,祭奠仅仅是一个仪式,但是谁都愿意相信亲人们能够接收到我们的馈赠。我们感慨着祖先的功业、荣誉,感恩着亲人的辛劳和清誉,暗自都希望自己也能有所成就、至少不留恶名,以便告慰先祖和垂范后人。从祭祖的活动中,我们找到自己的来路和归宿,我们都深知自己是在完成家族的功业接力,我们都从这寂寥无声的荒凉之处获得了许多精神的安慰和无限的动力。扫墓祭祖,我们都祈盼祖先保佑子孙,赐福于子孙,家族如此,民族亦然。

清明扫墓祭祖是传统文化,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感恩和孝道的盛大节日。它是我们民族重视血缘、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衰的重要原因。

清明雨落

文/王若林

清明的雨在午夜里落下,潇潇之声宛如天籁,将我从沉沉的梦里唤醒,隧披衣下床,轻轻推门出屋。

雨丝如没有边际的网,院里光滑的水泥地面已经湿漉漉的。从山里移栽的不知名的野花,在雨的滋润下绽放着,让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夜少了几分清冷、多了些许温暖。巍然挺立的核桃树上新发的嫩芽张着小口贪婪地品味雨水,斑驳的躯干有了向上的力量和愿望;收藏的几件奇石也被这雨洗去了几分沧桑,精美的雕刻、纹饰焕发着清新的光泽。空气里隐隐的泥土芬芳和麦苗清香,让我的心神沉浸在熨帖、舒适的感觉中无法自拔。

清明的雨,滋润着万物,让草儿发芽、花儿开放,庄稼茁壮地成长,这本应该喜悦的,可是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忧伤。我想到了那些已逝的亲人。我阻止不了自己去怀想他们的身影、面容和话语,怀想他们的深情、他们的爱。天堂或者地狱是否存在?他们寄居在何方?这幽幽夜空,他们是否会将我们注视和凝望?如果说物质不灭是公认的事实,我真的希望逝去的亲人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以另外的存在形式,时时陪伴在我们的身旁。我多么渴望与他们一起分担失败、痛苦和忧伤,一起分享成功、喜悦和幸福。我又想起了白日里那些在墓碑前恭敬地点上香烛、点燃纸钱,虔诚地磕头甚到悲伤啼哭的身影。浓浓的血脉深情、深深的思念,在那一跪中得到了最好的呈现,也让一份绵绵的爱再次流动起来,传延下去。想至此,不觉又欢喜起来。

清明雨落,独立午夜空院,久了,便有瑟瑟的凉意,我不禁裹紧衣服,回望一眼幽幽夜空、丝丝细雨、静静小院,步履轻快地走进屋里。坐在床头,在温馨的灯光下捧起一本书,看着看着,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里有亲人熟悉的身影和微笑的脸庞。

清明味道

文/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不是银针,是毛尖类,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的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大了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的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杨绛先生新出版《我们仨》,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7000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杨绛先生独自缓缓走了很久,经得了苦难,便活成了人瑞。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有着清癯的面容颀长的身材,一派温文尔雅,实在有些民国范儿。他年轻时穿长袍和中山装留着大分头的照片更像,如今来看有了隔世的恍惚。

祖父40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三清团、国民党以及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却一直到死仍旧是那副老样子。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脚。他的脚几乎盈尺长,睡觉时直挺挺抻着一动不动。手也是纤长的,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刘姥姥进大观园唱“老刘食量大如牛”,唐敖食蹑空草朱草可负重、跃高,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亦是一层因果。

祖父终究去了,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隔着阴阳的那一边也看看他最疼爱的孙女写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血脉里流着他基因,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嗜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经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还看清明——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人真风雅,风里都可闻出乐声。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仲吕便是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有桐花,有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