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怀念父亲的散文

桐又竹
发表于 2022-06-11 18:16

怀念父亲

文/唐海林爱的宣言

真正懂得父亲,是他的病重期间。

那时候,每一次回家,就发现父亲突然真的老了。仿佛老家门前的那颗槐树。树皮打褶、树干萎缩,满树枝的叶子开始泛黄……

其实,不是父亲突然老了。只是,我们关心不够。八十多岁的老头,仅仅怕影响我们工作,重病期间居然会瞒着我们。直到,病痛折磨他实在扛不住,母亲才叫我们几个轮流回家守护老爷子。

年迈的老父亲,此时,日常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他的病愈来愈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病房,他不知道如何穿衣,总是扣错纽扣;裤子也只能是用一根布带子系上,甚至多次穿反了前后,与颠倒了左右……即便是这样,一生要强的父亲,还是不愿意躺在医院,要我们这些下人们伺候。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美好留在人间。大病时,父亲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首先是他把烟戒掉;其次是坚持回家里养病。

医院医护条件当然比家里好,但是在他的坚持下,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还是在家里渡过。因为,父亲平凡的生命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家和孩子们就是他最大的财富与最后的希望。

我终于恍然大悟,他一生的追求,一生努力的目标就是照顾这个家,让我们过上幸福而祥和的生活。

村里人都很崇敬父亲,自小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为照顾奶奶和我叔子,出去打长工供弟弟读书,用一双手撑起这个家族。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到芜湖卷烟厂打长工;后来,为照顾一大家子人,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回到庐江中学教务处打杂……

其实,年轻时父亲的理想是参军。母亲说,要不是当时家里孩子多,父亲可能就参加解放军。以父亲的精干,在部队弄个军官当当是没问题的。尽管他没文化,但是,父亲办事能力还是得到各方认可。

三年自然灾害中,为拯救几近饿死的邻居,父亲从公家粮仓旁边扫出一袋稻子给邻居家充饥。为这桩善举的代价,父亲被告密者五花大绑游行示众过,因此,被免去生产队队长这一职务。此后,父亲被发配到芦席山碾磨、收稻,因公负伤后,转正遂成为第一代粮食人。

父亲的一生,对自己极为苛刻。他生活简单、朴素,却把最丰满的爱,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为照顾老暮的奶奶与年轻的弟兄,他放弃在外的优越物质条件,依然回家帮助我叔子念书。当年,生产队分家的时候,父亲硬是顶住各方压力把我叔子的家留在大队,并且,在生产队想方设法给他谋上一个会计的职务。别看父亲没啥文化,可是他明白事理。当年,许多干部被打倒时,父亲极尽所能在生产队分配轻巧事情给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没文化的父亲,和本土许多精英们交上朋友。让熟悉的老领导和老同事,对他为人处事赞不绝口。

母亲跟着父亲,虽然说没有享什么大福,但是,一辈子都没有下地干过农活。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担当?

挥着镰刀锄头,从地里走出来的父亲,对我们非常严肃,他所以吝啬地对待我们,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小,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们都是非常严厉。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我们柔情似水,他认为他的儿女不能只是在一片缠绵的慈爱中成长。为此,他只能扮成一座山,用坚强和力量充当我们身后的一个依仗。

大哥念师范后,大姐成为父亲的牵挂。本来,父亲是给大姐顶职的,但家里孩男孩子多,在大哥的建议下,最终给老二顶职。为安慰大姐,父亲愣是砸锅卖铁、四处筹钱给大姐凑学费,即便把家里准备盖房子的砖瓦钱退回来,也给大姐读巢湖师范。最后,到我念完粮校到粮站上班、娶妻生子后,父亲终于喘了口气,仿佛可以卸下担子。

这一生:从大哥到大姐,老二、老三与我,一路走来,为了这个家庭,父亲付出多少艰辛,才将我们抚育成人……

记得那时候,父亲跑老二和我家是最多。看老二,是因为二哥在中心站上班,他在领导岗位、子承父业干得非常出色,老父亲感到很欣慰。到我家,是因为他惦念最小的孙子,时常跑过来看看

父亲的好人缘,善有善报,还是得到些回报。

像大哥读师范一样,表姐考师范时,也有人举报她“超龄”。父亲找到郑校长,他们一道去教育局澄清此事,终于,表姐如愿以偿跨入教师岗位。另父亲退休后,单位还是舍不得父亲离岗。因为,父亲在岗30多年,送粮款从未出过一分钱的错。当他退休后,接任者终于捅一个大篓子,弄出在金桥丢失18万元现金的大案。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父亲,除嗜烟好酒外,物质生活极为清贫。

退休后,他和母亲一直就住在老家的青砖瓦房内。房舍里除照明灯和黑白电视机,木头床和简单几样家具外,再没有任何奢侈品。他的退休工资,除孙子们回家添菜外,基本都舍不得用。就这样,父亲还时常送早餐给老三,帮着他看摊子。在父亲的心中,老三没有找着好工作,他觉得心里有愧疚。所以,他用忙碌来弥补对孩子们的爱。

想起父亲,我经常会在无人的角落心酸落泪。因为,我是个平凡的人,今生,恐无法完成父亲心中的夙愿。现在,我们唯有尽力去做好工作,努力去打拼,好好活着,才能无愧于这一份爱!

粮食企业改制时,那会儿,我所以极力跳到县委宣传部打工,不是为了那一份微薄的薪酬,其实就是想给父亲一丝安慰,给他脸上添点光彩。因为,我深知父亲,只要我们干得好,他才会活得开心。

一生要强的父亲,在临终时刻,我终于感受到他灵魂深处的繁华和纯净,一生不识字的他,却比任何人都懂得爱的真谛!

父病如山倒。那几夜,父亲吃喝要人喂,特别是撒尿拉屎更是需要人搀扶。但是,父亲从不大声嚷嚷,没有对我们讲过一句重话。他忍住痛,脸上始终微笑着。直到我值班时,我给他点上一支烟。尽管父亲的嘴角叼不住烟,但是他干燥的嘴唇依然不厌其烦地舔着烟嘴,轻声地问我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老大来的时候,他只是遗憾地伸出三个手指,意思就是到现在他怎么还只是三代人?

这种打击,那一刻,大哥怦然落泪了。因为,大侄子的婚变,不光是他家的私事,也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心病啊。

从来——真正的悲悯,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根”意识,仍如流水般流淌在至善者的心中。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父母和子女之间曾有的埋怨、不解等复杂情绪,都会在某一刻得到彻底释放。这一脉相承亲情的激励,相互伸展链接,才会让乡愁里的故土,唯一成为我们回家的路。思念如藤,很多年后,当我真正懂得父亲,明白他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付出的关爱,却是从他离开我们后才开始。

那个冬天,雪花静静地飘洒。我的耳畔时常响起筷子兄弟的《父亲》。因此,2013年以后的每一个清明冬至,我们都会自觉地回家到父亲墓前祭拜。怀念父亲,那一份骨子里的父爱,并不会因为他长眠在青山绿梦中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爱会日渐清晰……

怀念我的父亲

文/刘妍妍

一晃,父亲离开三年多了,可我还是一直不敢轻易触碰回忆,不敢独处,不敢停留,我怕一不小心,眼泪成河,心痛不止。

父亲刘金玉出生在1952年,自幼家境贫寒,16岁便参加了工作,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晋升,从车间组长、班长到车间主任,直到生产厂长。我一直以父亲为骄傲,他是那么正直,那么努力。我的印象中,父亲晚上12点之前很少回家,很多时候就待在工厂里忙碌着,似乎永远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童年记忆大多模糊,但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同一个画面——一觉醒来,客厅还亮着灯,妈妈独自一个人坐着等父亲回来,安静的房间里,只有时钟在滴答。

记不得具体是哪一年了,父亲患上了糖尿病,但他并没有太当回事。恰逢厂里效益下滑,为了能让厂子有起色、工人能按时拿到工资,父亲更加努力工作,几乎到了没日没夜的地步,完全不记得自己是一位病人。可即使父亲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仍然没有挽回厂子大势已去的局面。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决定把厂里的废铁卖掉,解决一部分工人的工资。就在父亲亲自动手清理废铁时,一个不小心,废铁落到脚面上,造成脚部粉碎性骨折。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父亲不得不辞职时,好多工人都不同意,很多人甚至商量着要以罢工的形式来挽留父亲。那次是我亲眼所见,爸爸特意把一部分工人召集在一起,面色凝重,耐心开导。

关于父亲,还有一件事让我毕生难忘。大学开学前一天的晚上,父亲把我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在外面好好学习。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不能浪费。每周五向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凡事对得起自己一天的三顿饭。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事情不做。”总共五句话,有嘱托,有关心,有告诫,有希望。其实,父亲在平日里忙得根本顾不上跟我聊天说话,但可以看得出来,这五句话是他深思熟虑过的,饱含了对我深深的爱。这五句话,在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每每响彻耳边,鞭策我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虚度光阴的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对我而言,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不近却可以仰望,不高却可以依靠。

可是父亲,你可知道,你离开后我曾一度是多么伤心绝望,一蹶不振,我没日没夜地思念你,我无法相信你就这么离开了我,我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我再也没有“爸爸”可以喊了……悲伤是一颗种子,会藏在心底,一有时机就会化成眼泪跑出来……都说不去想就不会痛,可谁能控制那种失去至亲的巨大悲伤?三年过去了,父亲,女儿一想到你,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

父亲,你在天堂还好吗?

怀念父亲

文/何翔凤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我不禁又想起了最敬爱的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一年多了。他一生劳苦,饱尝磨难;如今,好日子来了,他却走了。

父亲的一生是磨炼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爷爷年轻时打砖砸断了腿,日子更是艰苦。听父亲说,他17岁参加工作时,因无穿着、无被盖,去县城上了几天班又回来了,组织上知道这个情况后才把他叫回单位继续工作。

文革时期,父亲被当作“小邓拓”批判,在1970年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一打三反”运动中,被迫参加学习班。当时全县参加学习班的600多人,天天要求写交待,搞批斗,有些同志因受不了打击、迫害而自杀了。不久,我奶奶去世,等父亲从学习班请假赶回去的时候,奶奶已经在出殡路上了。父亲心如刀割,一个大男人跪哭成了泪人。后来,父亲转到了“五七”干校学习,边学习边挖土种花生,后又下放当农民。后来,上级落实政策,他才重返了工作岗位。

父亲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在父亲工作的几十年里,只要是学新技术、新知识,单位都是派父亲去参加,成了单位里的学习进修专业户。父亲学完回来后,都会结合工作搞技术革新和新知识运用,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他参加工作后晚上义务教夜校,为了教好学员,他加倍努力地学习。父亲虽然只是高小毕业,但看问题、做工作都非常有见地、有说服力,群众喜欢听。父亲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逢年过节,朋友、邻居都喜欢请他写对联。退休后,父亲虽然工资微薄,但长年坚持订阅报纸杂志,看书、写字、吹口琴就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父亲喜欢钻研烤烟生产培植、果木嫁接技术,退休后经常去他工作过的地方,给群众义务讲课和指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里经常组织技术比武,父亲不是拿第一就是第二,家里以前用的脸盆、铁桶、热水瓶、口杯都是父亲得奖所获。

父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心中追求的偶像就是雷锋。他在1977年写的一篇题为《为国家利益,减少国家开支》日记中写到:“我每次到了郴州去交货,自己用板车从马家坪土产仓库拖往外贸仓库,从流星岭、五里堆送到仓库验收后再返回单位,到郴州住宿选择价格最便宜的铺店住。虽然是单位里有报销,但也想到要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父亲教育他的后代都要向雷锋学习。他总是教小孩唱同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将歌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墙上,一批一批教,一遍一遍教,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1973年3月22日,桂嘉输电工程在肖家黄花水三岔路口施工。父亲身为输电工程指挥部指挥员,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与民工一道卸底盘石。在一次劳作中,因民工李某某用撬棍打了滑,导致两块几百斤重的石头压在了父亲的手指上,当场压断右手食指两节。因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手指不断腐烂,后来整个食指只剩下一点点,之后也没有去进行伤残鉴定,更没有领过一分钱伤残补贴。

1982年3月23日,父亲去行廊镇门头村指导烤烟生产,从田埂上摔倒在水沟里,右手臂当场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后遗症伴随终生。

2002年,父亲应乡党委邀请,回老家当村干部。他一个人从县城背起米、油回到村里,为村里架桥、修路、兴修水利,为村民办实事。为了完成乡里交给的各项任务,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钱为村里疏通几公里长的岩洞。2004年,他组织村民修建了至杨梅岗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三年的退休工资全用在了村里公益事业建设上,直到前几年村里才把垫付的本金还清给父亲。2004年,父亲被县委评为第一届十佳基层干部。

父亲在世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父亲走了,“亲不待”成了一种永远的孤单。再也没有父亲叫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我变成了没爸的孩子。父爱如天,我的天塌下来了。

父亲在1993年9月1日写下一段话:“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开拓创新、求实进取。”我把这句话用镜框挂在办公室,每天上班第一眼就能看到。而每次看到,我就像听到了父亲的教诲之声,就像看到了父亲与乡亲们一起干活的忙碌身影……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怀念父亲

文/付桂云

农历腊月二十一是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的祭日。那一天,父亲心脏病突发,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他老人家丢下我们姐弟四人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不可接受、那么不敢相信。一年了,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言谈举止令人难忘。天堂里的父亲,您把无尽的思念和回忆留给了儿女们,您一定感觉到了我们时刻都在想念您!

笨拙的文字不能诠释父亲的一生;点点滴滴的倾诉也难以表达对父亲的爱!

父亲是一个聪明好学、勤劳敬业的人。少年时,由于家境贫寒,他两次考取获鹿师范学校都未能如愿。勤奋的他第三次又考上了,多亏有一个叔叔求情才使爸爸有幸进入学校。父亲毕业后先是做一名小学老师,由于他工作出色,积极肯干,不断进取,之后陆续任职教导主任、校长,直至担任县教育局领导干部。在此期间,爸爸曾获得多次奖励,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还荣获了石家庄市劳动模范的称号。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

父亲是一位好丈夫。母亲没有文化,没有工作,是一名家庭主妇。父亲非但不嫌弃,而且对母亲特别好。他把相夫教子、勤劳持家的母亲视作“功臣”。无论什么年代,遇到什么事情,都和母亲相互照顾、相互依赖、相互尊重,一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他们六十多年的钻石婚姻生活。母亲生病以后,父亲时刻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为了让儿女们安心工作,父亲以他75岁的高龄担起了照顾患脑痴呆症的母亲的重任。他每天变着花样做饭,一口一口地喂;端屎接尿,洗洗涮涮;多方打听寻医问药,让病情发展缓慢,尽最大努力延长母亲的寿命。作为子女,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真为母亲遇上父亲感到庆幸。

父亲是一位称职的好爸爸。父亲对我们姐弟疼爱有加。在工作上,他教育我们努力向上,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在生活上,父亲细致入微。逢年过节都是父亲和母亲一同下厨,亲自为我们烧菜做饭,就连儿女们穿衣戴帽的事情也亲历亲为。记得儿时在农村老家,爸爸亲自给我挑选的一条花裙子,引来了许多同学的羡慕。大家围着我欣赏那时在农村少见的花裙子,我心里高兴极了。六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场面至今让我兴奋不已。

父亲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他一生纯朴善良、和蔼可亲;他从事教育、人事工作多年,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记得当年他用了多时的一个暖水瓶外皮坏了,他舍不得扔,用废布条缠了又缠,绑了又绑。孩子们都劝他换个新的,他坚持说内胆还保温,还能用。父亲虽然自己节俭,但对亲戚朋友总是慷慨大方,给钱给物,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父亲热爱生活,传统又不保守,可敬可亲、宽宏大量,慈祥的脸上总是透着睿智,88岁高龄时,仍思路清晰且知足快乐。

现在,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怀念父亲,我们会像父亲一样为人做事,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让在天堂的父亲放心!

永远怀念亲爱的父亲!

怀念父亲

文/何晓朗

怀念,让人夜不能寐;怀念,让人无法释怀。特别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回顾父亲在礼县工作的这段历史,思念尤甚。

1960年初,我的父亲、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的何承华,因在“大跃进”期间犯“左倾”错误,被中央安排带职下放到甘肃省西礼县任县委第一书记(1962年西礼县分为西和县和礼县,他任礼县县委第一书记)。1963年9月,组织派他去中央党校(当时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他在礼县工作了两年半时间。两年半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两年半的时间,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成为他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一段难忘的经历,成为我们后辈眷恋着那并非故乡的热土———礼县的理由。

父亲出生在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极为贫苦的农村家庭。他八岁时因陕西大旱险些饿死,十岁就随母亲在西安沿街要饭。穷则思变,在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1936年他参加了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26日他随第一野战军进入兰州,即任中共甘肃省委秘书长。在甘肃期间他参与清剿土匪,参加土地改革,抓工业搞经济建设。1961年因犯“左倾”错误被下放礼县工作。父亲并未因犯错误被处理而消沉,而是直面错误,总结教训。在礼县四级干部大会上,面对3000多名各级干部他坦诚自己所犯的错误,表示要同全县干部群众一道放下思想包袱。当时面对粮食紧缺,群众饥饿的极度困难局面,县委的首要任务是要迎难而上,要想方设法,解礼县于贫危,救百姓于饥饿。父亲带领县、局领导上山下乡,涉水翻沟,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几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礼县所有公社和大部分生产队,和社队干部雨夜长谈,与贫困农户促膝谈心。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后,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工作《六十条》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父亲和县委一班人大胆制定了切合礼县实际情况的《十二条》具体意见,这个《十二条》意见,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政策放宽,实事求是。主要内容有:划小生产队,稳定生产规模;落实中央“队为基础”的核算政策,变“大锅饭”为“中锅饭”“小锅饭”;提高按劳分配比例,让红利给农民;实事求是地确定粮食征购任务,实行粮食征购分级包干,且一定三年不变。同时还提出了:边远和分散的农民可以包产到户;大牲畜包养到户;按照礼县的气候和农村实际,实施夏收后可搞复种。以上这些措施的实行,在当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礼县人民群众生活困难的局面。

父亲作为县委书记,党员公仆,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几十年来,回想在礼县工作的日子,他感到踏实,感到欣慰。1998年3月,他在给礼县老年书协题词时深情地写道:“从1961年到1963年,我在礼县工作了两个半年头,由于礼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和帮助,纠正了我在省上工作中的错误。我感谢县委一班人,感谢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我永远怀念礼县,祝礼县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更令他感动的是,几十年来礼县的干部群众一直没有忘记他!当年礼县的老领导、曾经一道工作的老同事,经常相互写信、致电关心问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情满满。在礼县档案馆征求《礼县赋》时,载入父亲作品;在县档案局编纂的大型画册《铁血荣光》———永载史册的礼县红色纪实中,也将父亲列入其中;还有“礼县历史文化丛书”,共计12册,其中《难忘的岁月》是记载父亲的专辑。父亲在礼县的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这让父亲倍感欣慰。2005年5月9日,在西安父亲遗体送别仪式上,有几十位从礼县风尘仆仆赶来送行的干部群众,此情此景,让我们做儿女的热泪盈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逢父亲的百年诞辰。七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风雨过后依然是彩虹满天。我们亲眼看到,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礼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陇山汉水充满神韵,天嘉福地人杰地灵,礼县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造全面小康的富庶礼县、美丽礼县、幸福礼县而奋斗!

作为老一辈的人民公仆,父亲对党的事业忠诚不渝,对曾经工作奋斗过的陇南大地充满了深沉的感情。若父亲地下有知,看到工作过的土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应该是无比欣慰的。

怀念父亲

文/何翔凤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我不禁又想起了最敬爱的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一年多了。他一生劳苦,饱尝磨难;如今,好日子来了,他却走了。

父亲的一生是磨炼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爷爷年轻时打砖砸断了腿,日子更是艰苦。听父亲说,他17岁参加工作时,因无穿着、无被盖,去县城上了几天班又回来了,组织上知道这个情况后才把他叫回单位继续工作。

文革时期,父亲被当作“小邓拓”批判,在1970年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一打三反”运动中,被迫参加学习班。当时全县参加学习班的600多人,天天要求写交待,搞批斗,有些同志因受不了打击、迫害而自杀了。不久,我奶奶去世,等父亲从学习班请假赶回去的时候,奶奶已经在出殡路上了。父亲心如刀割,一个大男人跪哭成了泪人。后来,父亲转到了“五七”干校学习,边学习边挖土种花生,后又下放当农民。后来,上级落实政策,他才重返了工作岗位。

父亲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在父亲工作的几十年里,只要是学新技术、新知识,单位都是派父亲去参加,成了单位里的学习进修专业户。父亲学完回来后,都会结合工作搞技术革新和新知识运用,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他参加工作后晚上义务教夜校,为了教好学员,他加倍努力地学习。父亲虽然只是高小毕业,但看问题、做工作都非常有见地、有说服力,群众喜欢听。父亲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逢年过节,朋友、邻居都喜欢请他写对联。退休后,父亲虽然工资微薄,但长年坚持订阅报纸杂志,看书、写字、吹口琴就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父亲喜欢钻研烤烟生产培植、果木嫁接技术,退休后经常去他工作过的地方,给群众义务讲课和指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里经常组织技术比武,父亲不是拿第一就是第二,家里以前用的脸盆、铁桶、热水瓶、口杯都是父亲得奖所获。

父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心中追求的偶像就是雷锋。他在1977年写的一篇题为《为国家利益,减少国家开支》日记中写到:“我每次到了郴州去交货,自己用板车从马家坪土产仓库拖往外贸仓库,从流星岭、五里堆送到仓库验收后再返回单位,到郴州住宿选择价格最便宜的铺店住。虽然是单位里有报销,但也想到要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父亲教育他的后代都要向雷锋学习。他总是教小孩唱同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将歌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墙上,一批一批教,一遍一遍教,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1973年3月22日,桂嘉输电工程在肖家黄花水三岔路口施工。父亲身为输电工程指挥部指挥员,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与民工一道卸底盘石。在一次劳作中,因民工李某某用撬棍打了滑,导致两块几百斤重的石头压在了父亲的手指上,当场压断右手食指两节。因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手指不断腐烂,后来整个食指只剩下一点点,之后也没有去进行伤残鉴定,更没有领过一分钱伤残补贴。

1982年3月23日,父亲去行廊镇门头村指导烤烟生产,从田埂上摔倒在水沟里,右手臂当场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后遗症伴随终生。

2002年,父亲应乡党委邀请,回老家当村干部。他一个人从县城背起米、油回到村里,为村里架桥、修路、兴修水利,为村民办实事。为了完成乡里交给的各项任务,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钱为村里疏通几公里长的岩洞。2004年,他组织村民修建了至杨梅岗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三年的退休工资全用在了村里公益事业建设上,直到前几年村里才把垫付的本金还清给父亲。2004年,父亲被县委评为第一届十佳基层干部。

父亲在世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父亲走了,“亲不待”成了一种永远的孤单。再也没有父亲叫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我变成了没爸的孩子。父爱如天,我的天塌下来了。

父亲在1993年9月1日写下一段话:“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开拓创新、求实进取。”我把这句话用镜框挂在办公室,每天上班第一眼就能看到。而每次看到,我就像听到了父亲的教诲之声,就像看到了父亲与乡亲们一起干活的忙碌身影……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