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
文/张丽娜
蒲艾和端午的关系,就好比门神与春节。门神的寄寓是驱邪辟鬼,蒲艾的作用是祛病防疫,二者最鲜明的“旗帜”,都是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在端午节还未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之前,民间的端午,那是过得素朴、淡雅而轻快。人们每逢节日来临,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赛龙舟等。在我们这一带,因远离江海,所以除了赛龙舟一项,其他端午习俗应有尽有。记得小时候在北中原老家,因江米稀少、苇叶根本就没有,家里人为了让我们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粽子,常用当地普通大米作原料,拿蓖麻叶代替包粽子的苇叶,加入的白糖少之又少,有时干脆就用糖精替代,可就是这样不正宗的粽子做法,依然让我们吃得大快朵颐。
端午插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显得“奢侈”和不经意多了。记得北中原乡村的艾草,大都是长在坟茔和荒草角落处,它们的地位卑微、境遇尴尬。除了端午节前后,它们能“扬眉吐气”一回,其余日子大都随风而长,伴雨而衰,默默无闻,终其一生。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日臻被提上“议事日程”。民生、民俗相互依存,彼此滋养,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富裕起来的生活情趣、生活品位,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人们不再把吃、吃什么、如何吃放在首位,而是将“玩与乐”有机地融入到“幸福梦想”中。所以时下的端午插艾,也便比端午吃粽子愈发显得“有品位”些。
我曾在城市的超市里看到产地不同的优质大米,以及绿莹莹、鲜亮亮的成捆苇叶,还有冷藏柜里各种各样的速冻粽子等,但我都尽显“审美疲劳”,了无一点兴趣。我身边许多人面对这些东西,也大都是观看、摇头、笑谈而已,而对如何将它们购买回家,“百里不挑一”的才持欣然态度。
再观菜市场、街尾陋巷适时摆起的蒲艾摊,男男女女见了都会露出愉悦神色。驻足选一把,下车买几棵,回家插于门楣或门框两边,“懒惰者”干脆就地竖立于大门两侧,其对端午插艾的现实赞同与美好期欲,不遮不掩地就显现出来。
端午插艾,传说是一种源头,民谣是一份肯定,如何做、怎样传承才是初夏时节如蒲艾一般芬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端午插艾,插上了一份来自自然的健康,插上了千百年来的养生之道;端午插艾,体现了人们维护“原生态”、修复“顺农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丰富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力。
端午节来临,让自然之艾为我们“站岗”吧,沿袭了两千多年的艾的清香,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飘逸!
端午是浸在艾香中的乡情
文/张宏宇
“五月五,午端阳,家家户户插艾忙。把艾插在门外边,驱虫辟邪又吉祥。”每年端午听到这首儿歌,便会勾起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艾香弥漫的日子里,慢慢剥开往事,仿佛整个故乡包裹苇叶之中,便会有一种清香的味道。我喜欢闻艾的香味,这香,是从儿时就浸在心里上的。不管漂泊多么远,不管过了多少年,艾的香味都会浸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当端午节来临时,艾的香味就会从遥远的故乡徐徐而来,熏醉了我思乡的梦,用心倾听艾叶散发的宛若天籁的乡音,那是一种美好的思乡之情。
每到五月初五,母亲便会割一大包野艾回来,插在大门两旁。说能辟邪,也是风俗。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在农村,很普遍,它生长在田间地头。艾有浓烈的香味,酷似中草的药味,浓浓的艾香便沁满我的心扉。粽香和着艾香,便组成了故乡的味道。
每逢端午倍思亲,故乡的端午,总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味道,点起长长的艾香,包好精致的粽子,做好香甜的糍粑,在艾香的熏陶下,感受着别样的节日氛围,那种感觉,是乡味,更是家的感觉。在家乡,每年端午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采集艾叶,艾叶都是整条枝干剪回来的,悬挂在门框上,艾叶打上了故乡的标签,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故乡的端午节,有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等风俗,但都远不及家家大门两旁插艾,那是必不可少的。端午节那几天,整个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艾的清香。遥想故乡的沟边地头,那一片片,一丛丛的野艾随风摇摆,在田野里,在阳光下,是故乡一道美丽的风景。每至端午,我眼前便会浮现家乡的艾草,艾的香特别醇厚,乡愁浸泡在其中,我知道那种叫做乡思的情愫,就是乡情。
离家很多年了,远在外地,每到端午节时,浓浓的艾香便勾起我想家的念头。故乡的山水,故乡一草一木,时常会萦绕在我的眼前,只要有艾香的味道,让我仿佛间回到了故乡,那种艾的香气是来自我心底的,永远也不会变味,那是故乡独有的味道。端午对我来说,就是浸在艾香中的乡情,一叶叶的艾香,一片片的乡情,端午节的香味在绿色的粽叶间荡漾开了,艾香在心中了。
“端午”在国外
文/谭秋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民间节日。但国外一些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节日期间,这些国家会以不同形式去庆祝,场面也相当热闹。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已经慢慢地延伸到了许多国家。
韩国
韩国曾成功地将“江陵端午祭”申遗,为此还曾引起很大争议。在韩国的江陵地区,“端午”是个重要的节日。不过在韩国,端午并不吃粽子,更没有龙舟比赛。
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五”、“端阳”,对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许多韩国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韩国有了自己的特色。普通家庭在端午节一般做些糕点或者买些糕点,比如当地特色的“车轮饼”,然后全家人去参加端午祭活动。姑娘们用菖蒲根做成簪子别在头上,男人们则将菖蒲根缠在腰上,孩子则用菖蒲水洗头发。端午最有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就是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男人聚在一起摔跤。端午当天,也有将晒干的艾叶放在大门旁边以除灾驱邪的习俗,韩国人喝菖蒲酒,还将扇子作为礼物赠送,不少商家趁此机会热卖扇子。
朝鲜
朝鲜人民和韩国民众过端午节的方式大同小异。农历五月,是朝鲜农民收获大、小麦和进行水稻中耕除草的季节。他们的端午节,实际是农忙期间农民的一个愉快的传统休息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带着初夏的珍贵物品——艾饼和松皮饼去祭奠祖先,以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此外,朝鲜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有荡秋千、摔跤、制作团扇等。其中自制折扇、团扇赠送亲友的习俗对于朝鲜手工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日本的许多民间风俗是古代从中国传入的,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风俗。日本的端午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定为男儿节(男孩子的节日)。在端午节,人们吃粽子、饮菖蒲酒,他们的粽子主要是长锥形,不如中国的品种多。不过日本是在阳历5月5日过节。日本过端午节,很多家庭都要在房顶或院内的旗杆上挂色彩鲜艳的各式鲤鱼旗。鲤鱼旗分黑、红、蓝三色,各色均有指代意义,黑的是父亲、红的是母亲,蓝的是儿子。做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仕途顺利,一举成名,鲤鱼旗寓寄鲤鱼跳龙门之意。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华人有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假日。节日活动在马来西亚是无论老少都一起参与的,节日的气氛很浓厚,尤其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也一定会有赛龙舟。在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会馆,他们都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组队,参加赛龙舟。当地人也喜欢吃粽子。他们吃的粽子,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椰蓉粽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端午的爱意“兰汤”
文/王霞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子瞻一阕浣溪沙,写尽端午女儿佳话。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阙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祝贺的情景。
“明朝端午浴芳兰”即沐兰汤,我的家乡是用随处可见的松、柏、桑枝、艾叶等平凡药草,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祛暑毒、除热痱;“彩线轻缠红玉臂”是指长命缕,俗始于汉代,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也就是今天的五彩线;“小符斜挂绿云鬟”指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常佩戴一种饰物。我想这大概就是端午特制的步摇了,真真儿是女子专用的装饰品。
五彩丝线长命缕,山花一枝代步摇。艾草月季加薄荷,妈妈为我备“兰汤”。
母亲虽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可却识文断字,注重生活的细节点滴。普通日子里的每一样,都可以不考究但必须精细。那时节条件差,谁家也没有浴室。年节时,携家带口去澡堂,平时都在盆里洗浴。做木匠的父亲,不知何时打了一个大大的腰子盆,对小小的我来说是阔大的,也是一份欣喜。平时洗浴,家里人都是错开的,也不勤,倒还好。唯独端午不行,一家人都要药浴。尤是北方凉爽的天气,妈妈也会忙得汗津津的。
这一天晚饭通常都比较早。收拾好碗筷,妈妈就会搬出大蒸锅煮洗澡水,先烧好几暖瓶开水,再把水桶里早已泡好的草药放进锅里煮。这些药草,没有一样是买的:艾草是在河滩里拔来的,车前草是从大堤上挖的,还有桑叶、柏枝、松针,这些树随处可见。而薄荷是妈妈在院墙旁精心种的,宽敞的院子里月季是从春天开到秋了,还有茉莉、凤仙,样样都是随手可得。
印象中,这一天,爸爸都会在单位洗了澡回来。饭后就在葡萄架下乘凉。妈妈煮好第一盆药汤,先让爸爸洗。没等妈妈第二锅煮好,爸爸就洗好了,依旧在葡萄树下喝茶。
随后,我和姐姐跟着母亲进到与厨房相邻的小房间。昏黄的灯光,氤氲的水汽和浓浓的草药香混合一起,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
妈妈先用温开水给我洗了一遍,再泡药澡。我们的“兰汤”和爸爸不同,妈妈早就采了好多花瓣放在浴汤里。姐姐要自己先洗清水澡。这时候,妈妈会把我的长辫子盘好,用毛巾包上,然后才细心地用药汤为我沐浴:把花瓣和薄荷叶在我的身体上揉搓,紫红、淡粉、洁白、碧绿……妈妈的手修长、柔软,动作利落,连耳根也不放过。等姐姐自己洗完,我也沐浴结束。这药浴是不冲洗的,直接抹干身体,穿好衣服,除掉毛巾。我就跑出去找爸爸,通常会有一碗晶莹剔透如玛瑙般的樱桃出现在眼前,这是爸爸专门给我买的。等姐姐出来,我就会再跑回去,我要帮妈妈洗。一盆“兰汤”,尚温,母亲殿后。我学着妈妈,把花瓣铺满妈妈的后背,用两只小手慢慢揉搓。是的,那时候,妈妈的身躯已经不挺拔了,微微有些驼……
这样的节日,过了多少个?不多。在父亲生病的那一年戛然而止,那一年,我才9岁。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母亲的布衣素服,在我眼里,胜似灿若云霞的锦缎;她用蕙质兰心的爱意将我浸染,以致到如今,身躯都有若有若无的草药味道,这该就是妈妈的味道吧!!!
想念,和父母一起过的端午;思念,母亲亲手料理的“兰汤”……
端午节的礼物
文/曹少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这首咏端午的千古绝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还使人们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更深的印记。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别出心裁,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不一而足。
关于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将他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上,只有身体的愉悦,没有心灵的升华,这绝不是屈原当年投江唤醒民众的初衷;若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缅怀屈原,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在全国人民向中国梦阔步前进的今天,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剥开粽子,将香甜的粽肉喂给孩子时,千万莫忘了:讲讲屈原的故事,让粽子不仅香在孩子的嘴上,还要甜在孩子心里,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发芽,生根,成长,使他们成为明天的希望……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博学的老师,当你们领着学生在大湖大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千万莫忘了:引领学生目睹龙舟飞浪和耳闻《离骚》天籁的同时,还要引发出他们“上下求索”的激情,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科学巨人……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虔诚的人们,当你们门插艾草,手捧雄黄酒时,千万莫忘了:抵御病毒侵害的同时,更要抵御邪恶的入侵,像屈原那样,多一点刚正不阿的正气,少一点同流合污的劣根,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这是送给你们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端午节,亲爱的朋友,莫忘给屈原送新礼。
端午情浓
文/陈梅
儿时总盼望着各种节日的到来,节日里,不但有各种平时吃不到的食物,最重要的是会觉得家里变得热闹了许多。那时不懂这热闹是因为亲人的团聚所营造的氛围,慢慢的长大了,懂得了节日之于我们,不仅是形式上的热闹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现在,我又可以回家了,在五月粽叶飘香的时节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纪念屈原的同时,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刻入了人们的生活,那些传统的习俗更是让我们不能割舍。
吃粽子便是首当其冲的一点。买上新鲜的粽叶、几斤糯米,再配上红枣、红豆或者腊肉,简单的材料却做出了别具风味的食物。妈妈总是做很多粽子,然后去分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当然,我们也会吃到他们做的粽子,在分享中,不仅吃到了各种口味的粽子,更能体会到乡村人质朴的情感。这种情感寄托在小小的粽子里,被我们无限放大。
我们家在端午前后,回去采摘很多艾叶。艾叶用途很广,传说可以驱邪避灾。我们把艾叶晒干后,捆成一把,放在门上,无论有没有作用,心理上总有些安慰。当然,除了驱邪,艾叶还可以用来熏蚊虫,可以用来泡脚,因此,乡里人都会在家里备办些,以便不时之需。
记得小时候,妈妈不会做咸鸭蛋,我们吃的咸鸭蛋都是从姑婆家里拿来的,但今年,我却发现妈妈做了一些,问她原因,她说:“你姑婆老了,不能老让她做,我也得学着做,不然以后就吃不到了!”简单的咸鸭蛋,却是一代代人精心传承下来的成果。我想,以后我也会学着去制作咸鸭蛋,并且也会教给我的孩子。有些东西,便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历久而弥新。
吃了粽子和鸭蛋,泡了艾叶澡,这个端午便算过完了,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我却很满足。家是一个港湾,在外不论多么辛苦,回到家中,短暂休憩,便会精力满满。我又要背上背包离开家,然而,粽叶的清香却在我的心头萦绕,永不散去。
记忆里的端午节
文/朱钟洋
小时候,家住山区,屋后有茂密的粽叶林,粽叶又大又长,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上山采摘很多很多的粽叶,但不是用来包粽子的,而是用来卖钱的。
当端午节过后,村里的粽叶收购点关了门,母亲才匆匆忙忙回家,找来一把又小又皱巴巴的粽叶,包几个糯米粽子和花生粽子,放入铁锅。当铁锅里冒出“嗤嗤”的热气的时候,我们姐弟便围在铁锅旁,吞着唾沫。当然,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那是外婆传给母亲的手艺。吃一口母亲包的粽子,我们很快忘了端午节已过的事实,反而觉得,我家的端午节比别人家的要多过好几天,也过得更加快乐些。
等我们姐弟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因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四十多岁的她已弓起了脊背,腿脚还患上了风湿骨痛,无法走进大山去采摘粽叶了。不过,端午节依旧是母亲最忙碌的节日,因为母亲找到了新的营生——走村串户卖粽子。在山里,因为自家包粽子的人家很多,只有那些家境宽裕的年轻人才舍得买粽子吃,所以,卖完一担粽子,母亲常常要走上几十里地,走二十多个小村庄。
当然,母亲走村串户卖粽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也没有闲着。大哥和大姐走进了山里的粽叶林,采摘粽叶;最小的我则在家包粽子、煮粽子。每天,看着母亲走进屋来,仔仔细细数着卖粽子得来的钱,我们姐弟甭提多高兴了。偶尔,母亲担子里有几个没有卖完的粽子,母亲便分给我们一人一个,那份甜蜜,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姐弟一个个离开了母亲,进城谋生,生活越过越好了。但,每逢端午节,不管离家有多远,我们必定回家,吃几个母亲包的粽子。因为,只有母亲包的粽子才可以吃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来,才可以吃出苦也乐的生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