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浓爱的亲情
文/风从山来
回忆参加工作初,第一次领到工资且用那份微薄的薪酬做了一件小事。回味那件事心中总是充满甜美和幸福。
1992年7月,我从南方某学校毕业分配到山东某单位上班。8月份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好像是九十多元的样子。清点着一沓沓钞票,我心潮翻滚,那是喜悦,抑或幸福,有自豪,更还有一丝丝小有成功的骄傲。自己想: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总算有了报酬。这是我生平中的第一份薪酬!这钱该怎么花呢?我在心里盘算着:是全部寄给家在农村的父母,还是自己留着用?我想到了乡下哥姐的孩子们读书没有像样的书包,我还是尽自己所能改善一下他们的学习用品吧!于是我便去了单位附近的大商店购买了6个儿童专用书包,除留下十几块生活用费钱外,连同剩下的钱一并寄给了远处的农村父母,由他们把书包转交给孩子们。我知道,家中6个孩子上学用的书包都是用布缝制的,不结实,书包带子时常断掉。
春节放假回家,家中亲人聚在一起,他们对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就想到家中孩子,为他们购买了书包的行为啧啧称赞,同时他们告诫孩子们我就是他们的榜样,好好学习,考上学,早日拿到国家发的工资等等赞美的话。听到亲人们的夸奖,我虽然不好意思,但是心情激动,内心无限甜蜜和自豪。
不知那些书包陪伴他们是否读完了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也不知道现在那些书包被他们搁置在何处或者丢弃何方。
如今,我家的几个孩子们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早已经成家立业,有的甚至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奋斗为个体实业老板。但是,我想,当时这6个书包和我的行为产生过良好的影响,也一定会对他们有极大的促进,他们当时为此可能会学习更努力、读书更刻苦,奠定了他们今日立于社会的基础。
如今我再次追忆,当时我对孩子们的那种热爱、关切和期待,那是一份纯纯的爱,浓浓的情!事隔多年,那记忆的片段深深定格在那几个书包上。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那些书包,早已破旧不堪或者早不存在,但是作为那些书包馈赠者的我赤诚之心仍在跳动,火热的之情尚存。我的这颗赤诚的心,这把火热的情-----由热爱亲人而至尊敬同事,关心集体,珍爱社会,拥护国家的情怀,无论岁月怎么变换,时空怎么更改,依旧涛声依旧。
让我的真情实意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谱写一曲美丽动听的歌!
丁香花开,亲情永在
文/咕噜噜咕泡泡
最美不过四月天,芳菲尽染人间。
每年的四月,北京城里都会百花盛开;每年的四月,我们也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
清明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一个缅怀祖先的日子、一个满是思念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会用美丽的鲜花去告慰亲人,同时也请他们放心,我们会在未来更加努力的生活。
我爷爷生前最喜欢春天的紫丁香,他说丁香的味道香中带甜,沁人心脾;还说丁香一朵两朵的不甚惹眼,可是一簇簇的盛开后就格外灿烂;还有丁香从不炫耀自己的美,只用实际行动为春天增加许多明媚的色彩……所以,小时候,每年春天,他都会带我去踏青,看看丁香,再欣赏一下京城的春日迟迟。
其实,爷爷并不是特别爱踏青游玩的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我。
我小时候,因为发育的不好,所以体质孱弱不说,还总得病,而且那时特别内向的我总是躲在家里的屋角处,默默地看着一本本插图的小人书。后来,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把我送去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我至今记得那天见到我的第一眼,眼看着我体质这么差,素来温和的爷爷急的来回转圈的情景。第二天一起床,他就为我制订了严格地作息时间表,除了固有的学习和玩耍之外,他还特意为我安排了“旅游”计划。
从那时起,每周末一清早,我们一老一小就会走出胡同,坐公交车去热闹的王府井、香山、颐和园等地旅游,爷爷还带我划船、爬山、转百货商场、去各大公园体验游乐设施,早已年过花甲的他与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起,陪着我这个小朋友玩儿……当然,在玩耍中,他还特意观察我更喜欢哪一种游乐,我好静,更喜欢赏花之类的休闲活动,所以,他就养成了每年春天都和我踏青的习惯,就这样,在踏青的途中,丁香成了我们必看的花……再后来,我的性格渐渐开朗了,体质也越来越强,不仅个长高了,人也越来越爱说话了,上小学后,在班里举行的讲故事大赛中,我还得了一等奖!
岁月更迭,我渐渐地长大,爷爷渐渐地变老,后来他也慢慢地不爱出门了。可是每年春天,他依然会拄着拐杖走到小区的街心花园中,去闻一闻那几株盛开的丁香……
7年前,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可是,从7年前开始,我却真正地爱上了丁香。如果说原来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那么,后来的我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为此,我买了一株丁香种在院中,每年清明的时候,都取下几枝放在他的墓前,我会告诉他,家里的丁香开的越来越好看了,而我也绝不会辜负他的初心,不管今后在人生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会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清明又至,丁香又开,亲情永在!
如何促进家庭亲情和谐
文/普旭
最近报纸时常报道父母、儿女为了财产,大家争的死去活来,兄弟阋墙,甚至与父母亲公堂相见,往日亲情荡然无存,抚养之恩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无论谁对谁非,骨肉反脸,相伩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觉得心痛及难过,也最不 愿意看到的事。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丰衣足食,但是一般的伦理道德,却是越来越退步了。世间上最珍贵的东西,骨肉之情,父母之恩,全被钞票取代了。回想过去的年代,虽然物质并非很富有,但是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共同生活,视亲情为第一,血浓於水,有福同享,决不会为了财产而大动干戈,有伤和气。
为了避免这种不光采的家庭纠纷,为长辈者更应该在孩子还在孩提时代,灌输基本的人伦道理、树立良好的纪律及品德的修养、以及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并且以实际的行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家庭亲情的可贵。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已完全瓦解。如果一个儿童从小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和尊敬兄弟姊妹等,长大后也不会听从或尊敬任何一个人。
也许我们可以从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家庭成员的生日)开始,长辈都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子女聚集一起,让每个成员感受到浓浓家庭的气息和温暖;让彼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互相的关怀,鼓励及帮助,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及成长,更加的幸福及快乐。
随着岁月的变迁,小孩的逐渐长大,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但是长辈依旧喜欢常与各子孙聚在一起的机会。所以每个人虽然工作忙碌,还是需要暂时松懈,对回家团聚 ,应该加以重视。这确实是兄弟/妯娌/侄子们难得的聚会。况且子孙满堂,总是令人感到温暖及幸福。
总之,金钱和富裕不是最珍贵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才是最宝贵及应该珍惜的。
尤其是现在的生活紧张,每个人为事业或学业而忙碌。平时想要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每次的节气聚集,希望每位家庭成员都能出席,以增强亲情的凝聚力,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
微信群里亲情浓
文/李雪惠
小舅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我们表姐弟全拉了进去,还让我们用实名并附上近照。我们表姐弟十几个,分散在全国各地,有几个已经十多年没见过面了,在群里,大家相互问候时看照片,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十几年前,小舅全家搬到广州时,表妹只有四五岁,如今已进大学校门,出落得亭亭玉立。
小舅说他特别想姥姥,我们就抽空回姥姥家,给姥姥拍了照片,录了视频发在群里。小舅开心地夸我们懂事,他说,虽不能在姥姥跟前尽孝,但能天天看到姥姥身体健康,心里也得到些安慰。有时小舅给姥姥买了衣服鞋子,就寄给离姥姥家最近的大舅家,让大舅家的表妹给姥姥送去。
我们不仅通过微信聊天了解各自的近况,还时常把开心的事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当然,谁要遇上烦心事,只要在群里一说,姐弟们便会劝解、安慰、帮着出主意。前一段,二舅家的妹夫到广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表妹在群里一说,三姨家的表弟立马接话,明天让妹夫来找我,我在这边认识人多,定能帮他找到适合的工作。
前天,大舅家的表弟来洛阳,在群里发消息说到郑州了,估计半小时后能到洛阳,因带的行李多,看谁有时间到高铁站接一下。我还没搭话,小弟就回复说他刚好在关林办事,等着接表弟。顿时,鼓掌的表情充满手机屏。
如今,我们只要有空就到群里“报到”,问好的同时,一起分享生活、工作中的喜怒哀乐,用点滴言语串起浓浓的亲情。
回家过年,享受亲情
文/韩联鹏
身在异乡,每当临近春节想到回家过年,那可真是望眼欲穿,归心似箭啊!
然而,如今竟然有“恐归族”怕回家过年,而宁愿“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实在不可理喻。因此,便有人议论说,“恐归族”是人情社会的“异化之果”,是“现代与传统无奈的碰撞”,并希望“恐归族”“不以物累”,而要面对现实。
我觉得“恐归族”在心理和精神上一定是有毛病,多半为世俗的“衣锦还乡”和现代社会的“风光无限”的束缚,这种人十分在乎世人的眼光和脸色,一旦想到自己在“江东父老”面前的寒酸相就怯于回家,残忍地放弃一年一度的美好时日而自作自受。
事实上,一个人怕不怕回家过年,关键不是穷富和地位,而是有没有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做人准则,能否坚持“我就是我”,不被别人和环境所左右的人格魅力,我们要坚信,穷人虽无钱,但在做人和道德良知上绝不比富人差,完全可以自豪骄傲地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相。
我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人生观,才能豁达大度、坦荡从容客观地处世和做人,才能不计较”小人“的鄙视和白眼,而挺直腰板昂首阔步地回家过年,欣赏漫漫旅途的大好河山和自然风光,享受至诚至爱的乡情、爱情和亲情,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温馨和快乐。
亲情不糊涂
文/张峪铭
从微信圈上,看到小弟发了一条微信:昨天八十六岁的老父亲非要二姐夫打电话给我,想跟我说话,老父亲已经行动不便,意识时有糊涂,还牵挂叮嘱我这个小儿子“在外还好吧,自己要晓得自己的事,我现在常常脑子糊涂了”。想想自己对父母没尽到孝,不惑之年还让父母担心。回家多陪陪父母,祝愿我的老父亲多活几年。
小弟的这段话颇有感慨,是的,父亲六年前在中医院检查,说是有严重的脑萎缩,CT图片清晰的显示,大脑许多地方呈空白状。生活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小便失禁,脑子常常出现短路。他挂在嘴边的胡话是:我早已死了,活着的只不过是肉身。
若老爷子不糊涂,这话似乎透着“禅机”,会让人揣想着。可老爷子的现状,让我等还是将他归为真的“老糊涂”了。
年少时当兵吃粮,解放大西南,行军几天几夜,十多岁的孩子走得满脚血泡,痛苦不堪;年轻时打成右派,在外劳动改造七年,娇妻不相见,亲情两相隔,内心凄苦不足与人道……
可老爷子憨人有憨福。人生的苦难也常为他兑成一勺蜜。劳教七年,我的母亲带着不满一岁的姐姐,守候他七年;“文革”时,母亲强势地挑起了家庭中的一切重担,还有六个子女也成了他的慰藉;早年的当兵经历,也变成了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的资本;现在八旬老母还照料着他的起居生活……
如今老爷子吃喝不知足饱,天冷不知穿袄,屎尿不知多少,每晚半夜就吵,把我那老母亲“整”得腰弯背驼,两头就一头。可就是这样自己顾不了自己的老爷子,还时常牵挂在外工作的小儿子。
其实小弟买了复式楼,买了车,生活也不错。可自从又添新丁后,老爷子就更牵念了:一拳难敌四手,一人难养四口。去年过年时,他关心地问回家看他的小儿子,你穿什么呀?冷不冷?小弟调侃说,我可怜哟,也没有衣穿,一家四口要吃饭啊。老爷子二话不说,连忙要脱自己的羽绒服,说送给他穿。
我们听后都哈哈一笑,老爷子别的事糊涂,可亲情不糊涂啊!
当时没看小弟的反应。想必他听后眼里应噙满热泪吧。
辣辣的味道母亲情
文/周应福
我对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对辣味更是情有独钟,我吃的菜里如果辣味不足,我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失魂落魄一般,我吃的菜最怕的就是辣味不足,辣得不够深。当然,辣椒的味道也伴随着母亲的爱给我带来许多挥之不去的回忆。
小时候,我吃辣椒就非常的厉害。那时,母亲有做辣椒酱的习惯,每到年初,母亲都要把辣椒酱做成酱粑,晒干以后利于储存。母亲晾晒的酱粑总会突然减少几个,但母亲是从不过问酱粑下落的。那时我不但“偷”吃酱粑,还把酱粑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母亲知道了从不责怪我的。可是有一次,使我至今也不敢忘怀。我六岁那一年的一天,我同小伙伴们去割草,我用酱粑给他们换草,不曾动手就有了满满的一萝草。我特别得意,并且把这事告诉了母亲,谁知母亲竟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我一顿,并且还骂了我“败家子”、“好吃懒做的家伙”。 那时母亲特别生气和伤心,我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我白白的把酱粑送给小伙伴们吃母亲反而很高兴呢?就是现在我也仍然不明白。
后来我上学了,母亲每天给我准备早餐,她每天都起得特别早,把洋芋烧熟了,剥了皮,花成两瓣,然后在中间夹上辣椒面或者是辣椒酱,等我们起床,吃着洋芋去上学。那时的母亲是多么的年轻和漂亮,但她似乎不会休息,因为每当我看到母亲,总看到的是她特别忙碌的身影。
我每天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在路上就完成了吃早餐的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买早餐的费用。那时,父母是不会给我们零花钱的,父亲的工资也只能用于家里最急需的开支。母亲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给我提供早餐,直到我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以后,我考取了师范学校。刚到学校的第一个星期,不知是第一次离开家,还是饭菜不合口味,学校食堂的饭菜我无法下咽,竟失魂落魄一般,我瘦了。第二个星期,母亲到学校看我,给我送来了油炸辣椒面和她亲手做的布鞋,辣椒面里还有许多火腿肉。按我家的习惯,家里的火腿是不能吃的,要留着待急需用钱的时候才能背到市场上买,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然而,这次母亲却在炸辣椒时加入火腿肉,这使我无法接受。
第二天,母亲一大早就要忙着回家,我送母亲到车站上车。在汽车开出的瞬间,母亲嘴角抽动了几下,总想说什么却没有说。母亲不善于言表,只是热泪盈眶。那次,我看到母亲的两鬓已经有许多斑白的头发。
在师范读书期间,我每次打饭回来,都要在菜里加入带有火腿肉的油炸辣椒面,学校食堂的饭菜我就觉得特别的可口,很快就适应了学校新的生活。我还把油炸辣椒面分给我们班的同学,同他们一起分享辣椒独有的滋味,很快我们就成了知心的朋友,亲如兄弟。
师范读书期间,我最爱穿母亲做的布鞋,穿着它会感到特别的舒适。我在上师范以前,我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那时我穿布鞋如打鸡蛋一般,我几乎每个月都要穿破一双布鞋,母亲总会连夜赶着为我做鞋。有一次,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做鞋,由于光线暗淡,被锥子刺伤了拇指,流血不止,用棉花塞住伤口才勉强止住流血。
就这样,母亲常常给我送油炸辣椒面和布鞋,直到我师范毕业。
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我家乡的一所小学任教,承担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并从事该班的语文教学。学校设施滞后,不能住宿,我每天步行数十里给孩子们上课。在学校,全校的老师都没有各自的办公地点,每天的午餐都只能在办公室简单的煮洋芋和煮面条。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再次用油炸辣椒为我送行。
当时我班里的学生离学校都很远,每天中午都只能吃已经冷了的洋芋充饥。冷了的洋芋总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很难下咽,但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一天,我把油炸辣椒端到教室里分给孩子们,孩子们立刻就涌上来,就把辣椒面争吃光了。母亲知道后特别高兴,为我班里的孩子炸了许多辣椒面,让我分给孩子们吃。
就这样,母亲一次次用辣椒为我送行,我也一次次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结婚以后,妻子以辣椒伤胃为理由,反对我多吃辣椒。有孩子以后,由于孩子怕辣味,我家的菜里辣味越来越少了,辣椒那美妙的辣味已被亲人之间那份浓浓的爱给取代了。但每逢母亲做饭,母亲总会把我的菜都分开,加入适量的辣椒,让我感受辣椒那种奇妙的味道。
辣椒一次次的由绿变红,时间的车轮在飞速的旋转,在岁月轮回里母亲已经越过了花甲。母亲乌黑的长发早早地变成了根根银丝,岁月的锋刀在母亲额头上留下了抹不平的皱纹,母亲老了。许多疾病无情地纠缠着母亲,腰痛、腿痛、头痛、胃痛等无情地折磨着母亲,母亲在艰难地与病魔作着斗争。
在父亲和母亲的艰难维持下,我家姐弟四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都成家立业。母亲本应该告别她洒过无数次汗水的土地,但母亲却不听家人劝阻,仍然坚持种地。母亲对土地是有着特殊情感的,她怎能愿意离开她曾经精心耕耘的土地呢?
母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种辣椒更是母亲的绝活。我家的辣椒每年都会丰收,母亲总把吃不完的辣椒穿成串,挂在屋檐下。每到深秋,我家房前屋后总挂满鲜红的辣椒。母亲也常常把辣椒送给邻居和亲友,让他们共同分享辣椒的美妙滋味。
现在,我每逢工作之余,我都会回家陪父母谈心,向他们说说外面的世界。在做饭时,母亲都会习惯性地在我的菜里加入适量的辣椒,让我感受辣椒那独特的辣味。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当辣味刺激着我的时候,就仿佛母亲的手正抚摸着我。
亲情年味浓
文/林国强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了。
我特别想爸爸妈妈。脑海里常会浮现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的情景,感受那份难忘的浓浓的亲情。在这渐进的年味中,我突然明白,自己内心对亲情的渴求,竟是如此强烈。
二十年前,每到除夕夜,我们兄妹仨携全家都会到爸妈家去吃团圆饭。母亲总会忙里忙外,我帮衬着做些下手活,开席后我会第一个给母亲敬酒,晚饭后与母亲聊一聊,再陪老爸玩会麻将回家。望着笑如花的爸爸妈妈,全家真的很开心,尽情享受这种浓浓的亲情。与其他人相比,那时的我是幸福的。感谢亲情为我带来微温和所有的感动。
每逢佳节临近,爸妈对亲情的渴望和期盼,那一 份 牵 挂 真 是 难 于 言表。爸妈离退休在家待久了,每遇休息日和佳节,我们兄妹仨总会轮流看望,俩老马上就精神焕发。因为,对常年生活在家的爸妈来说,儿女的探望和问候,是最看重的。
生活中,亲情就如一盏明灯,在悄无声息中照进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或明或暗间,安抚着疲惫的心灵和神经,警醒我们即使在冷漠的社会中仍存在的温暖。当我们在这滚滚红尘之中,承受人世间的种种磨难与挫折,心力憔悴,唯有无私的亲情能带给我们内心真正的温暖。亲情,无求回报,从来不会,它是需要一辈子来读懂……
随着爸妈年岁递增和身体原因,显然不能在家操办团圆饭了,后来还是我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免得给爸妈添麻烦,我们兄妹仨大家轮流做东去饭店,然后返回爸妈家叙亲情,一直延续至俩老离世。如今,春节年年过,只是除夕夜的团圆饭,少了我们最想念的敬爱的爸爸妈妈。
虽说爸爸妈妈去世已好多年,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默默无闻的爸爸妈妈的身影就在我面前变得高大清晰,那份淋漓尽致的亲情倾泻在我的面前,我对亲情的理解更加深刻,作为长兄的我始终牢记俩老生前的教诲,“兄妹永远要团结,亲情比啥都珍贵!”我们兄妹仨延续父母的好传统,身教言传,因为,小辈们看着呢。如今,我可以告慰在天堂的爸爸妈妈:我们兄妹很团结,一切都很好,请俩老放心。
人的一生,亲情占的比重应该比爱情和友情都多且重,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无可分割的血缘情,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是却不会因为我们的疏忽而减少,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悄悄地撞上心头,让我们的心在喧嚣红尘的冷眼讽喻中不再那么冰凉。在我心里,亲情,它虽不如爱情热烈,也不如友情那么醇厚,但它会为你担心、向你关心、替你懆心、想你欢心、逗你开心、请你放心。懂得亲情才是难得。亲情是一种享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亲情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亲情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春节,让我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幸福感。品年味,悟亲情,让我的心灵得以成长,对生命的认识也藉此有更精辟的见解。那心头流淌的文字与思绪,在深情追忆爸爸妈妈的同时,也是那亲情小小的芬芳吧?
今夜,漂泊的心被亲情温暖
文/邓文丹
今晚,夜色漆黑,心却在这片黑暗中找到了它特有的归宿。
一阵阵的蛙鸣声惊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心弦,思绪也回到了儿时。记得也是在这样的春夜里,爸爸吃完饭放下碗筷后并没有像其他家庭的男人那样喝着茶,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菜地里,因为那里有他的期望和寄托。就这样,我们全家人看着他换上高筒靴,拿着手电筒,挑着水桶走向了黑暗的田野里。我在半夜睡梦中,听到开门的声音,之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有时候我们起床了,才看到爸爸踏着清晨的雨露,身子疲软地回到家,急冲冲地吃完早饭,忽而又不见了人影。
记得还有段时间,家里弄了个鱼塘,爸爸也喜欢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拿着工具,打着手电筒去抓泥鳅、黄鳝,倒进水塘里做种
苗。如果弟弟周末放学回来,那必然也是拿着水桶,带着满心的欢喜,跟着爸爸到田里去的。这时候我和妹妹也坐不住了,有时候就邀着同村玩得好的两个伙伴去摸田螺,几个女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脱掉凉鞋就往水里跳,管他泥塘里有碎玻璃还是蚂蝗呢。一直记得那时候的月光明亮得像一面镜子,而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在空中回荡……
年纪慢慢变大,就越爱回忆以前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的场景,总能触动自己柔软的心,给予自己一份薰衣草那样颜色的忧伤和感动。
那时候的爸爸体力充沛,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爸爸对他的三个儿女充满期望,希望通过自己执着的毅力和决心,送他的儿女全部读上大
学,为我们三姐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地。现在,我和弟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妹妹还在读研,爸爸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内心的牵挂应该减少了许多。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爸爸会有老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面容憔悴,牙齿脱光,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为了儿女的未来,真的可以拿生命做赌注,拿健康来投资我们的未来。
我很庆幸这次“五一”能回到家乡,陪伴爸爸,给了我一种心安,这种心安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对抗外面的工作压力,也让我的心更加柔软地去爱我该爱的人。
有时候,内心会有焦虑,总在担心着,我们来不及做到爸爸妈妈期望中的样子,然后他们就老了。但我又总在庆幸着:这一刻,他们都在。
年是一根亲情线
文/耿艳菊
一脚踏进腊月的门,年就生了翅膀,“嗖”地一下,落在了枝上。
出门在外,相熟或不相熟的人谈论最多的是:嗨,过年回家吗?票买着了吗?平常天气玩乐这类的话题淡出了日常。回家,是必须的。谁会拿团圆不当回事啊!
网上订票提前。先生睡不着了,清晨五点起床盯着电脑。车票姗姗来迟,八点开卖,抢购两张,一中铺一上铺。我有一点不满意,带着幼子,自然希望来一张下铺。无奈随机订票,由不得选择。先生却是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说能买到已是幸运。
晚上取回车票,先生捧在手上,如获至宝,观之再三。然后交给我,叮嘱放好。我取笑他,不就是票吗?于是很随意地塞在钱包里。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下床拿出车票,按照先生的嘱咐放好,这才安然入睡。不想,我也入了年的蛊。
想起了动画片《熊出没之过年》那趟开往团结屯的列车,可爱善良的熊兄弟帮助光头强回家过年,完成团聚的梦想。历经波折,令人感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忙碌了一年,总想回家看看。给心找一个靠岸的港湾。所以,每一趟开往回家的车都应被感激。
小时候是顶喜欢过年的。母亲总会说,等到过年时,每人添一套新衣;等到过年时,炖一锅肉,吃个够;等到过年时……因此,就盼呀,掰着手指头数着年的脚步。腊月十五已过,大人们就忙开了,蒸馒头,炸吃食,杀鸡宰羊;清洗家里的桌椅,瓶瓶罐罐,清扫角角落落。这时,小孩子们也放寒假了,我也被父亲委以重任。堂屋摆放着的瓶里的花(用布做的)落满了尘,我把它们抱到井边,很仔细地一遍一遍洗。那时觉得能为过年做些事,加入大人们的世界,很了不起。忙完了,我揣着红红的手,跑出去,走在胡同里,听着从人家院里传来了刀落在砧板上的声音,还有太阳出来,冰雪消融,屋顶上“啪啪”的滴水声,竟觉得如此美妙,心里甜滋滋的。
现如今,长大了,对年的热情也减了。但还是会盼年。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年是故乡最有味。外面的世界再好,也难留游子的思乡心。是啊,经年未见,不知道母亲的头发是不是又白了两根?不知道父亲的皱纹是不是又多了几条?
小虎队的歌曲《爱》唱得好: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年就是这根线,把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们串在一起,成为一个同心圆。
盼年,其实是盼团圆,盼爱,盼这根叫爱叫亲情的线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把我们紧紧团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