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气温低,直到四五月才回升。趁着春阳煦暖,母亲总要在院子里栽种十几盆凤仙花。两个月以后,凤仙花盛开。一串一串,大红,玫红,粉红,白粉,色泽艳丽,红艳艳,粉嘟嘟地勾勒了庭院半边天。且青枝绿叶,含苞欲放的盛况招引得彩蝶乱纷飞。难怪宋代诗人杨万里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来赞美凤仙花的艳丽气质了。
凤仙花有许多典故。传说南宋时,因光宗李后的小名叫凤娘,宫中避讳,故称凤仙花为好女儿花。 而凤凰是鸟中之王,雄鸟名凤,雌鸟名凰,由于凤仙花这一美名,让人一见凤仙花就联想起凤凰。明代诗人段佑在《凤仙》一诗中云:“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其意就是说人们虽然不曾看到高处有凤凰飞,但却可看见由凤凰仙魂所化的凤仙花,也可安慰人对凤凰的思念了。
喜欢凤仙花不仅因凤仙花的艳丽气质和美丽传说。更是因它能染指甲。凤仙花开茂盛之际,正是七夕之际。民间自古就有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曰:“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把一个东家女儿过七夕的形象写得生动逼真。
村里女人过七夕,虽不是斜簪茉莉,却也是染得指甲如花红。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年七月初七,傍晚,总是母亲帮我们染指甲。母亲挑些大红色、紫红或者玫瑰红的凤仙花花瓣,放入碗内,用捣蒜棰捣烂,母亲说她们小时候还放明矾或者炭。放明矾是为了起到不掉色,亮丽的作用。放黑乎乎的碳,我就不明白其目的了。把捣碎的花瓣泥敷在指甲上,再用豆角叶子把指头包起来,用线缠住。就如同包裹住了希望。迫不及待地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伸出指头解开包裹,查看指甲红不红。那时候我睡相不好,夜里总乱滚翻,豆角叶子往往脱掉,结果指甲没有变成红色却变成了黄不黄,红不红的颜色。我嫌难看。又看别的小朋友染得鲜红的指甲。就哭闹着让母亲赶紧给我再包,赶紧让指甲变红。母亲言说,哪里能很快变红,再短也得四五个小时。我不管,就哭,要么躺地下,打滚,涕泪交加,不依不饶地弄脏衣裤,母亲本就脾气暴,即便我是老小,即便再纵容,也不会纵容我没完没了的无理取闹。母亲气急,往往拿起笤帚照我的屁股痛打一顿,或者朝我大腿和屁股上拧几把,便不再理我了。而我最终指甲没有包成却挨了一顿打,只好干哭,直到哭累了,睡着。再醒来就没事了。
尽管因为染指甲,挨过母亲的打,但是快乐毕竟居多。因为染指甲似乎是女孩子做的一个美丽的梦。爱美是女孩的天性,把指甲染成嫣红娇艳是很多女孩所钟情且甜蜜的事情。渴望长大渴望美丽的心情在指甲花的汁液中慢慢涂抹着。女儿家纤柔修长的指尖,本来就如刚生出的鲜嫩笋芽一样,再染了红,更是丹寇。倘若有染红指甲的女子弹筝时,手指上下翻动,好似花瓣落纷纷,岂不诗意?
《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我自然回答,与人在一起乐。特别是在姥姥家和表妹们一起染指甲最快乐。我不仅给表妹们染指甲,还把筷子烧过,给表妹们卷刘海,我带领她们去撕自家和别人家门上贴着的春联,春联被风雨侵染后,有的地方发白,有的变脏,可我们总能找到稍微艳红的一方,看四下无人,悄悄扯下来,便躲到院子里柴房后秘密角落。将一片片红纸放在她们各自嘴唇之间,让她们狠劲用两只唇夹住,等再张开嘴,一个个小嘴如殷桃般红嘟嘟,看着红红的指甲,红红的小嘴,我的心也似红的。
七夕,这个牛郎和织女的梦,牵动着无数女儿的心。让人澎湃,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