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掏呜嗡

417壁咚
发表于 2022-06-11 09:51

阳春三月,天是一片灿烂,地是一片辉煌。水乡垛田一块块垛子上嫩黄的油菜花铺天盖地次第开放,一群群采蜜的野蜜蜂,呜呜嗡嗡满天飞舞。它们有的停在油菜花上精心酿蜜;有的忙着寻找人家屋檐上的芦苇网箔或土墼墙上的小洞酿蜜。每每在这个时候,乡村的孩子就会左手拿着一个玻璃瓶,右手拿着一根芦柴或小树枝,站到人家土墼墙边去掏这些进洞休息或是做蜜罐的小精灵,以此来作乐,或者到人家屋檐边去找呜嗡屎来吃,(乡村的孩子总喜欢把蜂蜜这样来称呼)。我童年生活就是伴随着掏呜嗡渡过的。

呜嗡是水乡兴化地区老百姓对野蜜蜂一种普遍的俗称。呜嗡,它体形像蜜蜂,呈黄色,背上有一条条黑色的条纹,叫起来呜呜嗡嗡的,也许正因为它的这些特征,人们才给它起名“呜嗡”。这些小生灵每逢阳春三月,油菜花吐出泥土清香之时,就会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20世纪70年代前后,乡村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玩具,掏呜嗡便成了孩子们春天最好的娱乐活动。你看,邻居王大爷家的土墼墙下,就围了一群邻居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一样的一手拿着玻璃瓶,一手拿着芦柴棒在墙壁的小洞里掏呜嗡。他们是那么专注,那么用心,仿佛是在雕刻一件工艺品那样的精心。那些放学的孩子书包一撂,也拿了一只白色玻璃瓶,和一根一尺来长的芦柴管,加入到这掏呜嗡的阵营中来,一时间,乡村的大街小巷里、人家的土墙下站满了掏呜嗡的孩子,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靠近墙壁的孩子,他们知道呜嗡喜欢躲在土墼墙的小洞里酿蜜,要想那些躲到洞里的呜嗡出洞来,是很难的,但乡间孩子有的是办法,他们有的趴在墙边把瓶口贴着呜嗡洞,用芦柴棒轻轻的往洞里掏,好象理发匠替人掏耳朵一样的小心翼翼,大概是怕把洞里的呜嗡掏死,所以,他们从来都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没有找到呜嗡洞的孩子就围在一起,挥舞着手中的瓶儿、芦柴棒,蹦着跳着,大声唱着“呜嗡、呜嗡你进洞,我把钱来你用用”的儿歌,追逐着飞舞的呜嗡让它们进洞。顿时,呜嗡的叫声和孩子们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村庄。舞动的孩子,飞舞的呜嗡,绯红的夕阳,人家的茅屋,远处的杨柳树,构成了一幅乡村夕乐图。

那些呜嗡不知是很喜欢孩子们的歌声,还是被那歌声所惊吓,纷纷往洞里去了。这时,便是孩子们“狩猎”的最好时机,一旦发现有呜嗡进洞,孩子们就会一拥而上,抢着去掏。等呜嗡从洞里慢慢爬到瓶子里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在人家墙根下掐一朵油菜花放到瓶里,让呜嗡享用。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好运的,有时候守候了半天也一无所获。孩子们绝不会灰心,他们有的是耐心,就像猫捉老鼠那样仍然会侧着身子,歪着头,把耳根紧紧地贴着墙,静心倾听洞里呜嗡的动静。守洞,有时候就是“战争”的开始。你看,邻家名叫大头脑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进洞的呜嗡,刚跑上去准备把瓶口靠上去,可是那叫小兔子孩子也溜了上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大头脑气愤地冲到小兔子的面前,一把抢过小兔子手中的酒瓶,一下子就掼到了地上。小兔子也不示弱,也来抢他的瓶子,于是他俩就打了起来,其他的孩子听到了打骂声,连忙围拢过来,乘着起哄。顿时打骂声、哭声、叫喊声汇在一起,小村的上空一下子哄闹起来。

哄闹一阵后,一些机灵的孩子则另辟蹊径,到人家房檐下去寻找呜嗡产在芦柴管里的蜂蜜去了。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太多的瓦房,大部分人家盖着草房,屋檐边则是芦柴倒檐,那些呜嗡就把蜜产在芦柴管里。胆大的孩子一旦发现新鲜的泥土封着口的芦柴管,为了吃上蜂蜜,就会打起高肩,从人家屋檐上把芦柴抽出来,然后几个人围在一起,把芦柴管用力一剥,立即就会看到一节一节的用泥隔开的、嫩黄色的菜花蜜。用一根短短的芦柴篾轻轻一挖,放入口中,那香甜可口的感觉比吃山珍海味还要享受。他们一边谈论着蜂蜜的可口,一边寻找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