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放风筝

石云平上
发表于 2022-06-11 09:51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称风筝为汉将韩信所做,刘邦建汉以后,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交情深厚,要为陈豨做内应,于是制作了风筝,想用它来丈量刘邦居住的未央宫的远近距离,以便闯入未央宫中捉拿刘邦,计谋没有得逞,结果韩信和陈豨都被刘邦杀死。这只是一个故事,事实上,风筝的前身是“木鸢”,也叫“飞鹊”,据《杂俎》记载,公输般制作的木鸢“飞天三日不下”。直到五代时,纸鸢才真正的演变为游戏。据说,五代时汉李邺在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当鸢升上高空时,风吹动竹片发出筝一样的乐声,故称“风筝”。从此以后风行全国。

有一首诗叫《村居》,是清代高鼎写的,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在杨柳如烟的早春二月放风筝的场面。一方面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热情好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闲逸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虽然现在我已经60多岁了,但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童年时放风筝的情形就会如影相随,一幕幕往事就会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油然升腾。

记得我小的时候,村西有一片很大很大的农田,和西边的西横子,现在叫王西村的相连,每年春天麦子刚刚抽芽的时候,这片广袤的麦田就是我们两个村子小孩放风筝的乐园。

1972年的春天,我12岁,上四年级,那时读书不像现在这样上紧,放学后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作业,放学回家也没有电视节目可看,那只有玩。春天玩什么?俗话说:“杨柳青,放风筝”,因此,放风筝就是春天最好的选择。

放风筝,先要扎风筝。我爸爸又是个粗人,根本不会扎风筝。扎风筝、糊风筝可是个技术活儿,不是谁都会的。那只有缠着爸爸去请隔壁的郝六叔。

郝六叔是村子里出名的巧匠,什么篮子、柳筐、盆笠子都会,我想,风筝他一定不费吹灰之力。一个下雨天的早晨,正巧是星期天,我拉着爸爸到郝六叔家请他帮我扎风筝。郝六叔真是好,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活计,从门外的草棚里找来几根芦柴,要我剥去芦柴上的膜子,他又找来剪子、麻线等,叫我爸爸到商店买一张白纸,就坐下来开始扎风筝了。我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学着。只见他用手把一根长长的芦柴三折两折,折成一个六边形的框子,然后按照框子的尺寸在框子的中间,横着、竖着几根长短不一的芦架,然后把这芦架用麻线牢固地扎在六边形的框子上,嗳,真神了,几根芦柴经郝六叔这么一折腾,一只风筝的雏形就出来了。

风筝的骨架扎好了,我爸也把纸给买来了,只见郝六叔把纸平铺在桌子上,把刚才扎的那风筝架放在纸上,按作风筝的框架用剪子把纸剪开一些口子,再用浆糊把纸糊到风筝的框架上,一只六边形的风筝糊好了。我以为这下行了,连忙去拿,可郝六叔说还没有完成咧,他翻过了风筝,在风筝的中间穿了一根线,和上面两个角上的线连成一个三角形,在中间打上结,告诉我这是风筝的链接线。我听着郝六叔的话明白的点点头。说着,他又在风筝的下面引出一根线说是风筝的尾巴,要在下面系上轻重相等的草这样风筝放起来才平衡,我同样点了点,以为这下肯定是完成了吧,还没有。只见他又从抽屉里拿出毛笔、墨汁在风筝的正面用毛笔画出了眼睛、鼻子、嘴,真像一个大头娃娃的脸,真不愧是巧手,我心里把郝六叔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午,东南风不大不小,我和李明一个提着风筝,一个抓着线,来到了西山熟田。那里已经有好多人,天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风筝把西山熟田的天空装点得有如春天的百花园。有张小萌的燕子风筝;也有王昌兵的百脚风筝,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总之,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占了。

我们跑到郭家垛子,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地方。李明抓着风筝在风的下口把风筝往上一拺,我就抓着风筝线往前蹓。风送着风筝慢慢上升了,我停止脚步站着慢慢的放线,刚放了一会,风筝翻了一个跟头摔到了地上。李明说是风筝的尾巴太轻了,就到附近人家的草堆上揪了一把稻草扎在风筝的下面,接着又放。这回风筝不翻了,可又像年迈的老人那样从空中摇摇摆摆的向下坠。一定是尾巴太重了,我叫李明抽掉尾巴上一部分稻草,然后再放。终于,我们的人脸风筝上天了。我慢慢地放线,线放得越长,风筝飞得越高。看着风筝正常在天空翱翔,我把绕线团的木棒往郭家垛子的坟圆上一插,我俩躺在旁边从口袋里掏出豌豆得意的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