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乡村,媒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男女婚恋过程中牵线搭桥的重要人物。“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婆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从事媒婆职业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但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媒婆。
职业媒婆,首先要嘴勤,她要通过亲戚朋友甚至各种渠道,把周围村庄未婚男女青年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并按照各自的家庭条件和婚配要求分类,每当有人找上门来,媒婆便会从了然于胸的名单中找出几个条件相当的人家来。一个媒少说一年半载,多则二到三年,其间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就需要媒婆腿勤。有时候因为彩礼的多少,男方不情愿多给,女方不让步,媒婆来回穿梭费尽口舌。所以,家乡有句俗语,“会管媒的管两家,不会管的两家管”。好不容易进行到双方见面,女方又因男方弟兄多而提出更高的物质要求。男方因为前期媒婆的吃喝索要和招待亲朋好友已经花费不少,这时正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东挪西借。那个年代,娶媳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农村家庭孩子普遍多,而且弟兄之间年龄相差不到两岁,弟兄三四个的家庭特别多。越是这种情况,女方要的越多,因为女方害怕成家后自家姑娘受穷,结果越贫穷的家庭被索要的彩礼越高。
媒婆把双方沟通好后,要举行定亲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拟定彩礼单,礼单用红纸写成,上面有钱物的数量、衣服的品种、支付的时间和形式等,双方签字画押后,交媒婆保存。这期间,男方要准备彩礼,等到筹集得差不多时,双方再举行正式的订婚庆典。男方在媒婆的带领下,拿着烟、酒、糖、茶、羊腿五色礼去女方家,订婚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娶亲的日子,并且将一部分彩礼先行付给女方家。20世纪70年代,彩礼水涨船高,从2000元的“大包干”变成附带“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一般人家谈婚色变,望媒兴叹。村里的光棍越来越多,乡村媒婆也趁机明码标价。订婚后双方根据年龄请卦师确定结婚的日子,日子确定后,男方在娶亲前把剩余的彩礼全部交清。欢天喜地的日子,少东家眉开眼笑,老东家欲哭无泪,男方家已经一贫如洗,外面要账和借钱的人都在排队等候。“新娘入洞房,媒婆扔过墙”。至此,媒婆的工作全部结束,至于以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再与媒婆有任何关系。
“巧妻常伴拙夫眠,千里姻缘使线牵。世事都从愁里过,月如无恨月常圆。”清代缪艮的诗让我想起邻村的媒婆三狼胖。三狼胖是个60多岁的老头儿,这在媒婆职业里是很少见的,虽然为人说了一辈子的媒,但他在村里口碑极差。老头儿说媒都是针对家庭条件特别差或者身体有毛病的人家,而且说一次媒要在男女双方家轮替吃饭,虽然村里有“是媒不是媒,先用扁食(饺子)擂”的说法,但三狼胖的胡吃海喝还是让人家招架不起。每到中午时分,三狼胖就背着手在村里几个大龄青年的家门口转悠,只要闻到饭香的味道就直接推门上炕,然后唾沫横飞地承诺半年内让青年结婚成家,但每次都是吃完饭后再没有下文。后来,村里的这几家人家只要吃好饭都会派人在外面站岗放哨,看到三狼胖就赶紧把锅藏起来。本村没地方吃,他就会想办法去邻村吃,有一次,三狼胖让村里的五哥用自行车驮着他去邻村相亲,到邻村一家一看,姑娘有点傻,但也能凑合交流,五哥是快40岁的光棍了,于是满口答应,这门亲事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往回返的路上,五哥兴奋地蹬着自行车,回到村里高兴地向众人说自己找到媳妇了,再回头看,三狼胖早已没有了影踪,原来过渠时自行车一颠,三狼胖早掉到渠沟里了,后来他在五哥家整整吃了3天肥酒大肉。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乡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自由恋爱已成为常态,乡村媒婆的市场越来越小。现在想起来,乡村媒婆也是村庄里的一道风景线,乡村的每一段姻缘都离不开媒婆,就是不让人喜见的三狼胖也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家庭。让我们记住那些渐行渐远的媒婆吧,是他们让偏僻乡村的孤男寡女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