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1岁时,学校半期考试的命题作文是《我的爸爸》,孩子写了几十个字就没再写下去,一向语文成绩冒尖的儿子这次因为作文分太低勉强及格。他拿着语文卷子不敢给我看,忐忑不安地告诉我:“妈妈,这次作文题我写不好,我只记得有次发高烧,爸爸背着我去医院,我就写了这一件事……”
“想想,他陪你玩、给你讲故事或者怎么爱你的,你就记不得了?”我启发着,孩子努力地搜索着记忆片段,思忖半晌还是摇摇头。那一刻,我赶忙背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我眼里涌出的泪水。是的,11岁的孩子不会撒谎,更不会发挥想象编造故事。这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无形中有了最为坚强的“铠甲”,也有了最为脆弱的“软肋”。
在我的价值观里,但凡能带孩子能进厨房的男士我都视为优秀,要是再能内外兼修,在工作中也是一把好手,我简直视为一流的优秀,对他们的“那一半”无缘无故会生发出几分羡慕和嫉妒——她们怎么那么幸福?我们干嘛就遇不到呢?
不久前,高考结束,男同事A说,总算熬到头了,我为女儿做了三年的早饭,现在终于可以睡点懒觉了。他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使我默然,轻易触及到了我的泪点。
坐在他旁边的男同事B和他讨论起了填志愿的事,这是个对当今各类高校研究比较精细的父亲。几年前,同事B的孩子读高二时,这位父亲早早地就开始关注起了全国各类学校的信息,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电脑桌面被全国各地几十上百所学校的相关资料信息占满了。我还说他,你建几个文件夹吧,桌面这么乱。但就是那个很乱的桌面,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虽然他的孩子大学都快毕业了,那个很乱的桌面还历久弥新,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只要一谈起学生填志愿,哪个学校的名气如何,排名怎样?哪个学校设置的专业比较齐全,它的强项专业是什么,哪个专业读出来就业前景如何等等,他那是一个精通啊,几乎可以成半个专家了。
很偶然的机会,想写点工作方面的文章,同事C同意我到他的QQ空间里找点素材,没想到的是,读他的日志我竟几度流泪。朴实的文字,描画出了一个父亲和女儿真实的生活点滴。
“昨晚,半夜的雷鸣让我从梦中惊醒,看到闪电不断,雷声震耳,暴雨如注,我急忙跑到女儿果果的房间里将她抱过来和我睡在一起,她才五岁,担心这突然冒出来的炸雷把她吓倒,还是让她和爸爸一起更安全。”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细心呵护,文中这个角色一般情况下应该属于母亲,我心灵为之震颤。我继续读他的日志:“我把热水袋悄悄放进她的被窝里,轻轻带上门,尽管女儿很乖,但我却总是不能放心。对待她的学习,对待她的考试,我似乎比她还紧张。”这份不放心和紧张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我边读边想这个问题。“为了避免老年人娇惯小孩,从果果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坚持不再去外婆家蹭饭吃,自己做饭,上学和放学也由我们自己接送。一学期下来,没给她在校门口买过东西吃。有一天实在脱不开身,外婆去接了,买口香糖给她,我就提了意见,她开玩笑说我取消了她接孩子的资格。”
这几段文字我不自觉地读了几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读几遍,也不知道为什么每读一遍都会泪流满面,我问自己,这些文字的力量对我而言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是不是触及到了我心里的软肋?
他们是普通的父亲,他们能够三年如一日为孩子做早饭,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这份执着,这份守望,弥足珍贵;他们可以抛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热衷于那些枯燥的学校资料的查询,这份专注,这份责任,难能可贵;他们为避免隔代教育的局限和缺陷,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不到老人家蹭饭。孩子的考试,他们的重视使自己比孩子还紧张,这份用心,这份陪伴,令人唏嘘。
我想,有了这份不回避不推卸的责任和担当,有了这份深入骨髓的对孩子的爱,这些父亲们不会痴迷于牌桌上夜不归宿,也不会拜倒在哪片石榴裙下,抛妻弃子,更不会萎靡不振蹉跎岁月。他们会时时营造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我相信,有这样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