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跟着父母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山上大学,首次路过合肥。虽然,我的家乡距离合肥只有几十公里,但那却是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来到合肥。从金大塘汽车站,走到胜利路火车站,我晕头转向,才觉得省会城市确实比老家的县城大得多。
此后每学期,我和同学便兴冲冲地从滁州的小县城,奔赴合肥这个中转站,“合肥站”那三个大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有一次开学,赶上春运,没有买到车票,滞留在合肥两天,就投靠在合肥打工的表姐。她带我从四牌楼逛到她住处所在的新站区张洼路,市区的繁华与市郊的破旧,形成强烈反差。心想,合肥的很多地方,原来不如我们老家。
两年后,妈妈来到合肥做生意。每当我坐绿皮火车从黄山颠簸到合肥,已是凌晨四点。晨曦中的火车站,热闹非常。白马服装城一期、二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常和妈妈在安徽大市场、几个服装城之间逗留,还带同学在胜利广场欣赏过喷泉,感觉广场上的那座中国结雕塑分外鲜艳。对这一片地盘渐渐熟悉起来,和皖南山区的同学说起合肥,也是无比自豪,好像这儿已变成我的第二个家乡。从此,便憧憬毕业后能来合肥,做一名白领,光鲜夺目地在写字楼间穿梭。
实习结束,迫不及待地来到合肥找工作。往返于百花井和市府广场的人才市场,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经常从妈妈位于三里街的店里出发,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一次,去位于长江批发市场附近的某个职校应聘,回来时居然把花冲市场和东站附近逛了个遍,不知不觉竟走了十几站路。漂泊在省城,才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但是,即使现实给我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却不愿再回到家乡的县城,只盼望能把根扎在合肥。
不久,去了经济开发区附近的一所民办学校当老师。冬天的早晚,有时坐公交车来回,路过明珠广场时,已是黑白两重天。每每感慨于经开区的率先发展:宽阔的马路,便利的高架桥,崭新的高楼……那是当时的合肥东郊和北郊所望尘莫及的。
后来,结婚了,来到肥东。往返于合肥和肥东之间,坐的是“小红车”。记得2008年第一趟38路公交车开进肥东时,我们都很激动。东二十埠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昔日的荒地矮墙,变成了一个个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小区;东二环路高架桥,也兴建起来。合肥东部脏乱差的片区,终于旧貌换新颜。
2013年,三里街附近开始修建地铁二号线。妈妈又一次搬迁。从合肥的东部迁到北部——双墩镇。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双墩,这里还满是泥泞的小路和农田。想不到,再去时却颠覆了我的印象:原先的荒野已是寸土寸金,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亲眼见证了双墩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才知道这里有了新的命名——北城世纪城。
倏忽之间,来到省城谋生已十余年,一路走来,从陌生到熟悉,从排斥到接纳,经历了初入社会的艰辛,也切身感受到了合肥快速的崛起和发展。无论如何,我已融入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有着无限潜力的城市,这是一座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城市。我还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