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学习的时光很快,因为每天都很充实,听课、研讨、反思,一刻不停。贫瘠的心灵和僵化的思维也受到外界事物的一次次冲击和震撼,脑袋被掏空又被填满。但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因为家里两个孩子是自己无法割舍的牵绊。
生活就是这样,有失有得,但前提是你必须要不断攀爬和努力,不然你失去的远远不止于眼前。奔波在外,牺牲了与孩子共处的时光,努力让自己沉静、思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我失去的天伦之乐,才能在得与失之间寻到平衡。
我们都喜欢安逸的生活,这是人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天性。胜任的工作,温暖的家庭,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会给我们安全感,让我们惬意且幸福。
往日和朋友聊天,她说对乡下工作已经习惯了,如果真回到城里,肯定会不适应。当时的我深表赞同,现在看来,其实我们都错了。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对自己重新评估和磨炼的过程。到了新环境,若能做到胜任工作,且无所顾忌地全力以赴,既充实、自在,又不患得患失就是一种适应。至于人际交往,我们倒不用担心。新环境里,若能遇到跟自己同频的人当然开心,但若不能遇到,也不必在意,因为除去工作上的交集,你并不会因为与人不合拍而影响生活。所以,适应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得需要自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做到如此,唯有多学习,多提升,多思考,多历练,没有捷径。
学习的过程是雕琢自己的过程,往往伴着疼痛。要敲碎重磨过往的认知,需要取舍,也需要勇气。知识的积累,机械且劳累,但却因每天都有收获让人甘之如饴。最难的是思维的更新和一些人生态度的渗透。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动声色就能影响别人的前辈,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工作能力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坐标,差距之下除了感叹,可能还会有不甘,这种不甘常会搅得人心神不宁,寝食难安。毕竟,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往的否定,不变又意味着我们与这个社会将渐行渐远,这就是学习带来的成长之痛吧。已近不惑之年又再次体验,让人觉得唏嘘又觉得欣喜。毕竟,这种蜕变的机会并不是时时都能拥有的,得好好珍惜。
生活,道阻且长。漫漫求索,不负时光不负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