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牛辛苦

《离线请留言》。。。
发表于 2022-09-22 09:41

我的老家在贵州省清镇市,属于红枫湖水库移民淹没区,这里的田地零碎分散,山一处水一处,耕种费时费力。好在有一湖汪亮清水环绕护佑,种庄稼不缺水,只要人勤劳,粮食收成有保障,吃饭不成问题。

孩童时记忆中热闹的吃饭场景,是母亲从灶头把或炒或煮或烩的洋芋白菜南瓜小豆端上四方小木桌,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就围着甑子忙着舀饭,然后狼吞虎咽地吃饭。虽然菜数不多、油量不足,也少见肉,但家常便饭的味道就是那样的实在、霸道,解馋、暖胃。饭桌上,我们总是喝完碗里的最后一滴汤,吃掉盘子里的最后一根菜,碗盘全光,不雅吃相导致一些饭顺着嘴角得以逃逸而掉在地上。父亲常常会说:“吃慢点,不要把粮食整落在地上。糟蹋粮食,雷公公响得很。娃儿们啊,吃饭要晓得牛辛苦哦!”

父亲在饭桌上的家教,一层意思是借“天怒”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若不然,老天爷是要发怒的,下雨时雷打得恶,是警告有浪费粮食行为的人不得再浪费;另一层意思是用与我们人类农耕文明相依相伴的牛来教育我们,粮食来之不易,无牛则无耕,无耕则无种,无种则无粮,牛在粮食生产中劳苦功高,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并在乡镇有过分管农业工作的经历,对“牛辛苦”的内涵认识得就更深刻:没有牛耕地,庄稼就种不下去;没有粮食,岌岌乎殆哉。一个家庭没有足够的粮食,必愁必慌;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必忧必危。如今,回味父亲讲的“牛辛苦”,包含的是农民对粮食的感情和切身体会:一粒粮食从选种备种、春耕备耕、沤肥积粪、犁牛打耙、育苗栽秧、薅地除草、施肥杀虫、抽水灌溉、割谷打斗、人背马驮、秋阳晾晒,到入仓储藏、打米入缸、淘米煮饭等等环节,这才完成其一生的艰辛历程。其间的过程之漫长、程序之复杂、劳动之繁重,只有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经历农业农事的人,才有这种刻骨铭心的生活认知。说牛辛苦,其实是说庄稼人的辛苦,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注解。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春风浩荡但百废待兴,农村老家生产条件落后,到分散于东一块西一处的田地里劳作,走泥巴路不说,还需爬坡上坎、涉水过河。父母长年风里来雨里去,泥一把水一把不辞辛劳地精心侍弄承包的田地,用勤劳确保家里粮食够吃,能做到“楼上撮来楼下煮”,一日三餐有保障,在那时就算是“小康人家”了。这就是父母持家最大的成绩和骄傲。

为了种好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我家养了一头水牯牛。这牯牛全身青黑,角大脚粗,模样威武,性情却温顺。我人小个矮,没有坎子增高就跳不上牛背骑它不得。每次想骑牛,我就吆喝一声,牯牛也心领神会地低下头,这时我就分手抓住它的双角,踩在它的头上,喊声:“牯牯,起!”它闻声抬起头把我升起,与牛背持平时,我顺着牛脖子爬上牛背,羡慕得放牛的小伙伴们“啧啧”赞叹。水牯牛力大,犁田耙地不需牛鞭,父亲只吆喝一声,它就摇头甩尾稳步走起,只三五天功夫,就把家里的田地犁完了。父亲累得整个人感觉像散架了,它却依旧精力充沛。这时,就有寨邻前来借牛去耕地,父亲来者不拒。牯牛得到的回报,是寨邻还牛时带来的一背青草、几斤苞谷面。父亲兑些盐水洒在青草上,再把苞谷面撒在草上,牯牛大快朵颐。这就是对牛助人为乐的奖赏。母亲心疼牯牛,说:“让牛歇两天再借人吧。”父亲说:“农时耽误不得。”就这样,牯牛又被另外的寨邻借走,继续辛苦犁地。

金秋十月,粮食进仓。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十月初一牛戴粑,十月初一牛戴花。”农家人在这个时间用这个习俗答谢牛的辛劳,感谢牛在粮食生产中的一路陪伴和付出。于是,我们一群娃儿就相约一起放牛。每个人扭两坨糍粑分别粘在牛角上,再扯几把野菊花挽成花环,戴在牛角上,赶着牛儿到湖水中喝水。说来也奇,牛儿们似乎通人性,看着湖水中自己“美丽”的影子,抬起头“笑”了,陶醉而惬意。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在流逝的岁月里,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乡邻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如今,田间地块修建了机耕道,沿湖修建了环湖公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和提升,那充满美好回忆和生活气息的耕牛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铁牛”耕地机。父亲老了,用不了现代化的“铁牛”。他特别怀念吆喝牛儿犁土,闻着新翻泥土气息的那些时光。那人、那牛、那犁、那地,合为一体的感觉不仅爽心悦目,更是记忆深处的陈年老酒。

用不了“铁牛”,父亲把离家远的田土“包”给别人,仅留下房前的一块田和屋后的一块土耕种。房前屋后的田地,是年迈的父母一锄一镰耕种的。田土虽然少却肥沃,经父母的精心耕耘,出货不少。光是田,种一年全家人就能吃一年半(其中包括我一家三口的口粮)。我劝说父亲不要种地了,我从城里买粮食供他们养老。父亲说:“不用买,我要吃自己种的粮,藏粮于地,安身立命。”

父亲对粮食特别珍惜,是因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苦难。父辈们多次向我们晚辈提起断粮缺粮的往事。当过十年村干部、喜看央视《新闻联播》的父亲很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父亲说:“粮食只有吃进肚皮里才算是不浪费!”这话对于今天倡导的厉行节约粮食、倡导光盘行动是一句生动的广告语。

缘于农家人一辈子的土地情结,年迈的父母如今依然种地。我心疼劳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接他们来城里安享晚年,但他们与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有感情,轻闲不得,才住几天,就不顾挽留回乡下去了。而一到家里,父母就去田地里劳作了。有父母的不辞辛苦,以至于生活在清镇城区的我,一家人的菜油姜蒜、白菜鸡蛋、苞谷瓜豆,都基本上是父母用辛勤的劳动给予提供和保障。父母说:“儿女们吃我们自己种的、养的,绿色无公害,一家平安,我们劳动起来就有力气,不觉得累。”天下父母就是子女的“牛”,辛苦一生、奉献一生、无悔一生、牵挂一生。

年迈父母如“辛苦之牛”为儿女无怨无悔操劳付出,我们就无比珍惜其劳动成果,舍不得也不会浪费掉带有家乡泥土气息的一粮一菜。继而想,对于为泱泱十四亿大国人口提供粮食蔬菜,年复一年在广袤国土上辛勤耕耘的众多“孺子牛”,果腹者就应将心比心,敬重和珍视其劳动成果,舌尖上的浪费就会少一些、更少一些。如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祖宗留下的修身治家之道,就不光是背诵用来应付考试的,而是用来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