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的街边早餐铺里,小馄饨皮薄如玉片,呈半透明,馅肉就如一粒涨透的糯米那么大,拖着散发式的大尾巴,再因用大口敞开的土式高脚碗盛装,看上去愈像一条条漫游的白色小金鱼。
佐料将清水汤底渲染得颇不俗,由葱花泛起的一层青晕,烘托了白玉清光的效果;小勺猪油化作若干金色小圈,关键是刺激了嗅觉;小半勺番茄咸辣酱,又似注入了一片红润的生气,于色香味无疑是锦上添花的,而小金鱼也更显灵动了。呵呵,一幅若素如艳的泼墨画恍若水到渠成。
皮爽滑,汤鲜香,江南饮食素以温和为主,三分辣麻倒了口舌。小馄饨一勺一个往嘴里送,一不小心就顺着喉咙滑了下去,无妨,噎不着,呛不着。
小馄饨的馅选纯瘦猪肉,不得有一丝肥肉和筋骨,剁成糜子,无须任何调味料,包括蒜蓉、姜末。不是说肉少寒碜,而是真的小小一粒就足够鲜了。有的店家想把价格叫上去,将馅做得大了点,但口感和胃感反降了。有的店家为了省成本选了劣等猪肉,经常吃到搭着肥肉星子的软骨末和脆筋粒,那是彻底糟蹋了小馄饨。
当然也琢磨过创新,学人家往馅里加胡萝卜丝、白菜丝、芹菜丁、虾仁等。其实,馄饨吃的是皮,而不是馅,饺子才吃馅。这般改良实有舍本逐末之嫌,而且底子都搬了人家的,哪还配称小馄饨。也有往汤里加蛋皮丝、榨菜丁、紫菜等,同样给人糟乱感,破坏了原本的清爽。
靠馅里和汤里加点料就能出彩的话,前人早就做了。上乘美食总是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简单也最见功力。小馄饨的奥妙还在擀皮子上,湿度、厚度都得拿捏准,否则湿了黏,干了裂,薄了碎,厚了硬。先姑丈的这门家传手艺炉火纯青,生皮子就有一种鲜香味了,沸水中煮开后,滑不溜丢,透明有弹性。据姑丈说光做皮就要十道工序,可惜他因患肝癌而英年早逝,我未能有机会聆听个中诀窍,而姑姑及表弟也未曾学得里头精髓,更为憾。
就算手艺公开化,面对现今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体力怕也难能持久,一色改用压面机了,可不是硬了嚼着碎口,就是软得失了韧度。万般美食到底吃不过手工,可唯有匠心和诚心才出得灵气。机器和经济的大发展对手艺的精进和传承似乎一直是伤害的。无数手工食品打着正宗和传统的招牌,其实大部分的精髓已失传了,独留几成火候,很多食客慕名前来品食,也无非是吃个名头。
当日的小馄饨从馅到皮到汤料都透着简约而不简单。常出没于街头巷尾,寻寻觅觅,盼能再相遇,却总是失望而归。常吃得上,怕也难说珍味了,难得才珍贵,会失传才晓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