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念甘棠

龙门夜醉
发表于 2022-06-12 14:31

平日里喜读《诗经》,闲暇时必抱书于怀中,一日,读到《甘棠》,知其为怀缅召伯所作,不由忻悦,心下生出寻访古甘棠的念想来,那是第一次觉得离古人竟是那般近。

因他是召伯吗?周原生人,当然是近,但也知晓,要觅得他的气息,须得寻到那棵甘棠,轻轻触摸那厚重的树干,最好是伏于树身上闭目聆听,或能感应出些许故事。定是有一些气息残存的,那株甘棠,他曾设案其下,处理政务,为避免烦扰百姓,不肯于他们家中休憩,便只与这老树为伴。如此情感,难怪,人们会为了感念他的德政,爱其树,不忍砍伐,才有了这诗。

那么这棵树今又立身于何处?我想,或已被那段故事牵引,不一睹古树的风采,定是要坐立不安了。还好,一番查询后,终于在召伯采邑之地——岐山的召亭村寻到了一些印记。

召亭只一眼,几乎就认定它了,尽管全国各地关于召公之甘棠的传说之地众多,生在周原,我还是宁愿相信最近的这一处。于是在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时,急急忙拉着友人就去寻访了。

当年的召亭村如今已改作了刘家塬,村名虽变,百姓的淳朴善良却依旧,一入村,就见到三三两两的妇人,于街道拉着家常,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她们热情地指引着方向,所以很顺利,我们就找到了召亭文化广场。

一座刻有“甘棠遗爱”的古碑楼立在广场的入口处,仿佛在对前来探寻的人们说:对了,就是这儿了,而那座召公雕像,便更是昭示着此地就是当年他采邑的召地。当然,召公本名姬奭,是文王庶子,武王之弟,辅佐武王灭汤后采邑于此,才有了召公之称。武王崩后,他在成王期间担任太保,因执政政通人和,深受贵族和平民爱戴,后来,又继续辅佐了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延续八百多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说他曾于此地的一株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们为纪念他,不忍砍伐此树,才有了《诗经》中的这首怀缅之诗。只是,那座清朝年间建立的祠堂却未寻见,据说祠堂内有慈禧太后题,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一块,如今或存于岐山博物馆内。

未见祠堂,着实遗憾,但想着甘棠树就在旁边的学校内,欣喜之情尤甚,于是,匆匆忙将这广场周围的文化墙阅览一遍,这里如今被打造成了廉政教育基地,墙上的浮雕自然是召公德政的故事。目光却被广场一隅的村史馆吸引,只可惜正值春节,馆内无人值守,遂错过了学习之机,而后,便往甘棠树而去。

终于,看到了它的身影……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在瑟瑟的寒风中仰望着这棵《诗经》中描绘的树,仿佛看到了当年召公在树下处理公务的身影,还有千百年来,那些同我一样于此树下抬头仰望的人。尽管那一刻,心里已有些疑惑:看上去,它并没有那么老,但还是安慰着自己,许是甘棠跟冷杉一般,不见长的,所以不像古槐那般粗壮,又或者我猜想,它虽不是诗中描绘的那棵,但也有可能是它的果子落下来,或是枝芽生了根,总之是它的血脉。

这么想着,心便安了。它就如此静谧地立在那儿,仿佛一直在等待着,等待着懂得它的人来聆听,那寒风中树枝碰撞的声音,会否就是对我的欢迎呢?我又怎能忍心,让它觉出一丝失望。况且,它像当年它的父亲一样,为这里的特殊儿童们遮荫蔽日。虽然此行,我未能看到它春日繁删的样貌,未能看到它漫树纯白的仙姿,也不曾目睹它夏日结果的丰硕,这冬日沧桑中的枯容却更显厚重,当然,它本就不是靠花枝招展的外貌吃饭的,作为一株有文化底蕴的树,吸引人的还是在于那有趣的灵魂。

其实冬天的植物大抵都相似,黑色的枝丫纵横交错,在寒风中互相依偎取暖,通直圆满的树干,也是皱纹横生,只是,不能知晓它的年岁,树下的三个石碑,却替它诉说着。那是一个“重刻召伯甘棠图碑记”撰文和刻有“召伯甘堂图”的石碑,另外,还有一通碑,上面刻的,便是那首《甘棠》。

原来,正如我所料,此树就是在之前的老树被大风刮倒后新发出的,据当地百姓讲,最早的古树可是三人都环抱不住的,1936年的一场大风,却无情地带走了它。或许这便是传承,新旧交替总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谓“病树前头万木春”还好,有了这株甘棠接班,继续彰显召伯的德政。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株甘棠,终将被人们长久守候,几百年后,它依然会变得粗壮,召伯的精神,也依然会被人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