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老家,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到清明这一段农闲时段,村里便有几个爱热闹的人出来挑头,嚷嚷着要唱皮影戏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村里大多数人也都默许,于是便推出一个头儿开始挨家挨户“抽头子”(摊派戏资),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人家出几斗米也可,折合折合,唱戏的费用也就差不多了。
过不了几日,挑头的人便领着戏班子进村了,男男女女,老者居多,大担小担地挑着。村里的孩子跑前跑后,当然最感兴趣的是那黑色的大木箱了,里面可都是些能呼风唤雨的“法宝”。戏班子进村,通常都是由村长陪着在村里最富最体面的人家吃上一顿,然后才把人员分配安顿到各家。余下唱戏的日子里,由各家轮流管饭。乡下人热情,戏班子到了谁家,都像过年一样好酒好肉地招待。因为祖母烧得一手好茶饭,我家也曾多次招待过戏班子,他们自身都是一些爱热闹的人,在席间谈笑风生、笑语连篇,让大人小孩都很开心。
唱皮影戏的戏台通常搭在村中心,几条凳子支起几块门板,四周纱布围上,正中一块长方形的白色幕布,便是唱戏用的最主要道具了。皮影戏大多下午安排一场、晚上一场,下午3点左右开锣,晚上六七点开始,一般要唱到夜里10点多收场。皮影戏最精彩的莫过于晚场了,上下村子的村民扛着凳子早早地就把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唱戏的人也喜欢“人来疯”,人越多,越加精神抖擞,打锣的打锣,打鼓的打鼓,吹唢呐的吹唢呐,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站在幕前的班主了,既要双手操纵皮影表演,又要唱台词,现在看来,那可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选的唱本是《封神榜》之类,开唱前还要烧纸放鞭炮,让本就神秘的皮影戏更加神秘。
皮影戏的演员并不需要化妆,它们都是牛皮仿人做成的头像,高不过一尺,比例匀称,以古装为主,色彩亮丽,表情传神,在戏台四周挂成一圈,通常是武将排成一列,文臣排成一列,方便班主唱戏时随用随取。
随着锣鼓和班主古老的唱腔,皮影戏正式开始。小小皮影在班主手里一操弄,竟然能演绎出《封神榜》里“万仙阵”“诛仙阵”的飞沙走石、血雨腥风,大宋杨老令公的铁血忠心和穆桂英挂帅的巾帼风采。也正是通过皮影戏,让我们很小就知道商代有一个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和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姜子牙,南宋有一个精忠报国的岳飞,沧桑多彩的历史就这样被我们乡下娃子们触摸了,许多幼小的心里长出了英雄爱国情结。
好戏往往不经看,不知不觉时间到了,班主就卖了个关子,留待下回分解。村民们正在兴头上,哪舍得离去,纷纷起哄延时加演。体贴人情的班主也很识相,便加演一段自编自演的生活佐料,多数是一些段子,让村民一个个笑得肚子抽了筋才肯散场。
唱皮影戏,往往是一个村开了头,便有下一个村急着预约了,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唱,直到清明农忙才算结束。
而今,看着整天闭门独户,泡在作业堆和电子玩具里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多了,但感觉我们童年的乐趣并不比他们少,那一份古老而又绵远的乡思,是越嚼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