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将我与戚桥这个秀美小村联结起来的,竟是一场风灾。
去年初夏,一个万物蓬勃、满眼生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特大风灾却无情地席卷了阜宁大地。顿时,射阳河两岸一片疮痍,犹如一场万劫不复的人间悲歌。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风灾的余啸未止,全社会就涌动起汩汩不息的爱心春潮。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我们这里的援建大军负责阜宁板湖镇戚桥村老街安置点的重建工程。
作为一名宣传人员,我追随着援建队伍的脚步,一次次奔走于灾后的戚桥村。肆虐的风灾,给这个昔日美丽安宁的小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村中有近千户村民受灾,其中有七人在风灾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并且倒塌房屋近七百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戚桥人的目光里却从未浮现过绝望、气馁与怨懑,脸颊上的那份坚毅、达观和感恩,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那一个个日夜,充满了悲情,更洋溢着希望,铭刻在我记忆里的一个个感人细节,已成为生长在我心头永恒的风景。
难忘,那临时安置板房窗前的小花。风灾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我随援建队伍赶赴戚桥村,进行重建前的调查摸底。风灾中房屋被毁的村民,都居住在临时安置点的板房中。我们沿着一排排板房,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来到一间靠近一片草地的板房前时,我的眼前蓦地一亮,仿佛有一片斑斓的彩云掠过心穹。定睛细看,原来是窗前的一束鲜花。
透过早晨的阳光,映入眼帘的是一丛插在一只旧玻璃瓶里的野花,有凤仙花、有太阳花、有牵牛花、有栀子花、有婆婆纳花……花儿用一根洁白的细线扎在一起,瓶里还盛着些许清水,让人不由得想到主人的细心和温存。轻轻叩门后,开门的是一位只有十来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我们,她妈妈出门办事去了,爸爸在风灾中不幸丧生,她正一个人在“家”中做作业。
听着小姑娘略显忧伤的话语,我们有些于心不忍,就一边安慰她,一边转移话题,问起那束野花的由来。顿时,小姑娘的脸上漫起两朵羞涩的红晕,她说这些花都是自己从附近的野地里采来的,每天都要换一束新的。一看到花儿,一闻到淡雅的花香,她的心中就仿佛有无数希冀在绽放:新家即将重建,新学校已经开建,新学期将用上多媒体教室……
难忘,那新房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随着施工队伍和援建人员的日夜奋战,戚桥安置小区建设快速有序推进,一幢幢造型雅致、恢宏大气的徽式“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从废墟上竞相崛起。行走于白墙青砖黛瓦的安置房间,徜徉于绿树青草漾起的满目葱茏里,穿梭于宽旷洁净的水泥道路上,我禁不住产生隐隐的恍惚之感:这里是曾经遭受重创的灾区,还是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而让我的心神与眸光安宁下来的,却是盛开在安置房上的那一抹抹鲜红、一缕缕金黄。
迎着那鲜红和金黄,我眼前的色彩在晨曦中交织,又分蘖成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每一户受灾群众的新家屋檐处飘扬。一位年逾耄耋、满头银霜的老大爷告诉我们,“他一生经历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见惯了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世间哀鸿遍野、满目凄凉的悲惨景象,惟有共产党将救灾当作天大的事,千方百计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所以,这次风灾后,村民们纷纷吐露心声,要在新房上最醒目的位置插上一杆五星红旗,寄托大伙儿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难忘,那拟挂在中堂上的主席画像。离风灾发生不到一周年,一幢幢崭新的安置房已经全面交付。五月的戚桥,南风轻拂,麦浪翩跹,处处氤氲着鲜活的气息。随着选房摇号仪式的圆满进行,村民们陆续领到新房钥匙。手捧铮亮的钥匙,不少村民的眼眶抑制不住地湿润起来,这一切多么像一场梦啊!那场风灾的恐怖景象还历历在目,可眼前的安置小区里,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让人的心海上翻腾起层层激动的浪花,让人的血管里涌动起春天般温煦的潮汐。这一切,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可能实现吗?
一场风灾,一串故事。戚桥,你在灾难中不倒的身影,宛如一座坚实的信念之桥,永远屹立在我的心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