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夜幕缓缓拉下,渐渐地把小山村包裹起来。似在孕育着一场风雨,天空没有月色,也不见半点星光,只有翻滚着的成片成堆的乌云。乌云压着山顶,山依旧挺拔,抵抗着向下压来的乌云。夜色愈浓,天与山愈是贴近,最终融为一体,聚成苍茫的漆黑。
本来就不喧闹的山村,此刻更加宁静。
老朱立于窗前,听着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潺潺溪水,望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几家民居,脸上漾出舒心的笑意。他喜欢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喜欢此刻的宁静,感觉自己如置仙境,有着超凡脱俗的美妙。
超凡脱俗,谈何容易。老朱有自知之明,皆是凡人,生于长于世间,俗气难免,程度不同而已,或多或少罢了。俗难根治,东坡云: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不过,人有些俗气实属正常,无可厚非,这世上毕竟少有纯而又纯的圣贤,况且雅兮俗之伏,俗兮雅之倚,雅俗互为转化,既相辅相成,亦共生共赏。
老朱思忖着,向着人性人生的深处探寻,越想越有味道,自以为悟出了一些东西。他觉得,人还是要亲近山水,到有山有水的地方住上几日,在大自然中随意走走看看,心无闲事,了无牵挂,把一切都放下,放下了,则轻松了,也就释然了。或许一旦离开即会恢复“本来面目”,但毕竟有着几日的清静,洗了肺腑,换了脑筋,有了新的认知。我见山水多妩媚,料山水见我应如是。老朱想,隔段时间与山水卿卿我我一番,日积月累,人与自然定会和谐相处,那时,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类精心呵护着自然,自然无私滋养着人类,人在自然中修心养性,不断提升着境界。
在祖国的版图上,老朱居住的这般小山村,比比皆是,并无独特之处,只是远离闹市,有山有水,空气清新,平淡宁静。山村坐落在玉华、金华两山之间,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从山间蜿蜒而出,绕村哗哗流淌,山间云雾缭绕,山下炊烟袅袅,极目所至,皆是满眼的绿,还有各色的花。山里人家朴实、热情,询问他们山为何山、水为何水?答道:门前山、门前水。是的,从古至今,千百年来,山就在自家门前耸着,水就在自家门前流着,外人觉得新奇,他们却习以为常,将这山这水视为知根知底的自家邻居。
白天甚是闷热,料有一场风雨。午夜时分,孕育良久的风雨终是来临,天女散花般地落了下来,“看山看水出郭,听风听雨倚楼”。老朱睡意全无,干脆关闭房间所有灯光,瞬时,屋里的黑与屋外的黑粘在一起,搞不清自己是站在室内还是室外。此时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唯能听到滴滴答答的雨声,还有溪水流淌的音响。
听雨是件雅事。老朱想,自己既是俗人,不妨今夜附庸风雅,静静听雨小楼上,一任窗外阶前点滴到天明。
老朱听着雨声,想着许多。他想到了季羡林大师的散文《听雨》,“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大师就是大师,对于听雨是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充溢着情感,迸发着青春活力。
老朱想到了唐诗宋词。唐诗宋词里有着许多关于夜来听雨的吟唱。“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不睡爱听雨,雨声听不明。莫能新梦去,怕有旧愁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诗人词家们总是有着自己的情怀,牵连着太多的物喜和己悲,有着婉约之风,称不上诗词中的伟丈夫。
老朱浮想联翩,想着夜雨后的明日光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天,或许有人在深巷叫卖着杏花,或许在雨巷里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或许是雨后看新水,天空望远山,有着更为别致的景色。
老朱的思绪渐入佳境,忽然手机响起,接听,是同行的友人打来,他们两个很是浪漫,此时正在夜雨中散步。他们希望老朱也出来走走,道是“春雨贵如油”,沐浴春雨,且在夜中,数年一遇,弥足珍贵。
朋友乃性情中人,也有着几分诗情画意。他们在夜雨中散着步,聊着天,觉得甚是有趣。老朱不想睡了,也睡不着,穿好衣服,走出小楼,融进夜色,寻着朋友而去。
整个山村悄无声息,沉浸在深沉的睡梦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老朱在夜色中感受着这风这雨,这风和暖,这雨温润,老朱精神一振,虽是漆黑一片,却觉得眼前亮堂堂的。
对了,这个小山村叫做彰吴村,在浙江省安吉县境内,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