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行走在乡间,总能够听到“补锅哇——”那悠长洪亮的吆喝声在乡间响起。就见身着灰色衣服的补锅匠肩上一头挑着火炉,一头挑着工具晃悠悠地走来,悠长而有穿透力的吆喝声响彻在村庄上空,为宁静的乡村涂上一层热闹的色彩。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做饭菜、煮猪食都是用铁锅,一般的人家是不会把破损铁锅扔掉的,若洞口比较小,把锅对着太阳,看出洞口,就用棉花堵住,再在锅底抹上锅灰,可以将就烧几天。若洞口太大,烧火时锅里看得到火,就要补锅了,常常是补了又补,疤上摞疤。
因此乡下人喜欢补锅匠到来,那些行走的手艺人,走南串北好像什么都懂。乡下人没见过什么世面,最喜欢听他胡侃,每每见到补锅匠就像赶戏场一样把他围住,总是想方设法从家里寻一两件破东西来补。就见补锅匠安好风箱、支起炉子后,端起需要补的铁锅,轻敲慢刮仔细查看,找到裂纹后,就轻轻将锅扣在砧子上,用小锤子细心敲打裂缝,把一些铁片放进用于熔铁的坩埚里熔化。这时总有许多小孩帮忙拉风箱,随着风箱“呼哧、呼哧”地拉动,炉火越来越大,越来越旺,坩埚内铁片熔化成通红闪亮的铁水,补锅匠右手握一把长长的铁钳夹着一把独特陶制小勺,从坩埚内舀起一小勺铁水迅速地倒在摊在左手的垫子上,垫子上面有草木灰,灰中间预留着一个小坑,刚好能装铁水,使它不能滚动,这时熔化的铁水火花四溅,分外好看。然后,将盛有铁水珠的垫子立即从铁锅的外面对准漏洞按上去,同时一手操起那似小扫帚把的短棒,饱蘸石灰浆在锅的里面迅速一顶,只听得“咝啦”一声,补丁的表面与锅的球面就保持光滑一致,一个小洞也就补好了,如表面不平的则用磨刀石略微打磨平滑,让人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虽然大家都喜欢补锅匠,乡亲们知道补锅匠凭的是手艺吃饭,但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做补锅匠。在我们乡下流行的段子是:“有儿莫学补锅匠,挑个担子走四方,一天整不到一碗饭,一生讨不起一婆娘。”由此可见补锅匠虽然讨人喜欢,能挣钱,但在大家的眼里没有什么地位,连个老婆都难娶到,因此学做补锅的很少。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锅坏就扔了,不再拿去修补,因此,补铁锅的生意日渐衰落,原先的补锅匠也就再难觅踪影,老手艺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