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内心的声音

镜花水月
发表于 2022-06-12 18:16

每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总是面临一些家长的咨询,其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请问现在什么样的专业好?请问你们学校有什么好就业的专业?我头皮发麻,因为问这些的有各种资质的父母:有一些是很有文化的,自己念过大学,从事相当有科技含量的工作,但与当代教育界比较疏离,不清楚大学的专业分布;还有一些自身是教育从业者,不过是在中小学,甚至初中校长也对当代大学情形一无所知;也有一些是从来没有读过大学也不从事教育,他们认为的好专业就是好找工作的专业或是分数最高的专业。

事实上,在我这样的大学老师看来,并没有什么专业是天然的好专业。隔行如隔山,做哪行怨哪行都是常情。在大学内部,有分数相对高和低的专业,甚至也有非常招人嫌弃不好招生的专业。当代大学的学科设置有和社会需要脱节的一面,但有些冷门专业并不是不重要,因为一个社会的完善发展,需要不同的专业。有些专业是纯理论研究,有些专业是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而另一些直接服务社会的新兴专业则需要学生到社会上去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比如社会学就需要很强的社会调查的能力。具体到个人选择来说,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性情和兴趣,兴趣为你提供驱动力,性情让你可持续发展。

幸运的人一开始就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乃至职业,还有次一等幸运的人是能够喜欢上自己的专业、职业。这中间虽然境界略有差异,但整体来说都算幸运族。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没能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喜好,没能很早就认清自己的性情。比如我有个同行是从计算机系转来的,我们读中学时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对数学有一种崇拜,觉得这是智商高的标志,而对会写文章尤其是会演讲的人则不大以为然,觉得那不过是耍嘴皮。但《娱乐至死》的作者告诉我们:上帝偏爱会讲故事的人!我这个本科学计算机的同行跟我说,他到大学后发现计算机跟他想象的计算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也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没有强烈的动力去创新。一次他去听中文系老师的一堂课,觉得醍醐灌顶,想转到中文系去,但经受了重重压力和内心激烈的搏斗。其中一大明显的障碍就是中文系的高考录取分数要比计算机系的低很多,所以他也很难说服自己“人往低处走”。大三的时候,他去跟中文系很多老师请教之后终于说服自己和家人作出了最重要的选择——考中文系的研究生。事实上他理科训练的思维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也挺有帮助,但他在文学的知识谱系补课方面花了几年时间。

不要以为能够一次找准专业的同学仅仅是由于幸运,不能不说也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用心。我有个学生说自己从小学就决定终生研习文学,她说她看了一篇萧红的文章,谈她爷爷教她古诗“处处闻啼鸟”,说处处的声音好听。她说当时她正好学这首诗,就从妈妈的书桌上看到这篇文章,顿时感觉天籁之音缭绕耳际。从这个小故事来看,她能够确立自己的兴趣难道不是因为她更善于感受自己的内心吗?

很多孩子因为一直忙于应付高考而忘记倾听内心的声音。朋友在填志愿十分犹豫时给我打电话咨询,我跟她说让你的孩子直接跟我聊聊吧。于是,孩子接过电话——

我问: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底对哪个科目会更喜欢一些?我们可以围绕你喜欢的科目来选择相关的专业?

电话那头陷入沉默,过了好一会儿,我能听到一种含混而羞涩的声音说:我没有感觉哪个科目是特别喜欢的。

我说:你每科都考得不错,好几门都得了90多分,怎么会没有更喜欢的专业。

他说:在整个中学阶段,老师都用水桶短板理论提醒我们要在高考取得高分,不能够偏科。我并没有去想自己更喜欢哪个学科。

我有点愕然,说好,那么你现在来想清楚这个问题。

他说:我不知道如何比较如何舍弃。

我说:让我们回到本能,比如你读唐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宋词“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感受是不是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种情绪是不是很容易分辨?当然有些宋词也很激昂而有些唐诗也很凄切,但大体感受你是可以分辨的。现在你将每门学科给我介绍一次,不用作任何准备。

这个孩子将每门功课一一道来,语言很客观标准,但是当他谈到地理时,声音忽然抑扬顿挫起来。我让他打住,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开始激动,你就选与地理相关的专业吧。他说是的,他很喜欢他的地理老师,他讲地理课总是将地形、地貌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讲桂林山水会介绍喀斯特地貌,也会讲到山区人的贫穷生活。因为这种地貌使得他们的山不能种水果,又不能形成高大巍峨的名山,所以一直比较穷。而且他自己很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经常利用寒暑假旅行,还跟一个兴趣班进行过科考。

接着他告诉我选环境专业怕家里失望,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我告诉他不必过虑,环境、生态越来越重要,而且尊重兴趣的指引容易在这方面取得成绩。像环境保护一样,人也要可持续发展,性情和兴趣的匹配能给人提供学习和研究源源不绝的动力。

孩子高兴起来,敞开心扉跟我聊天,说他差点就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填了,说很多同学都有从众心理,都生怕高分进了低分专业吃亏。

我告诉他真正使他们压力倍增的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出现会使大量传统的工作改变甚至消失。今天的大学生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渴望靠同一种技术谋生了,而是要做好一生学习的心理准备,同时培养这种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正在来临。

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偏好?比如听音乐,有些人喜欢民歌,有些人喜欢美声唱法,有些人喜欢轻音乐,有些人喜欢摇滚;比如绘画,有些人喜欢山水画,有些人喜欢花鸟画,有些人喜欢西洋油画……这不是很容易区分的吗?只要你安静下来,不受杂音的干扰,就会听到内心的声音。你要做的是倾听它,遵循它,追随它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