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南高中毕业后考进了本区一所大学,虽然不是名牌学校,但离家近,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一家人都很满意。
国庆期间,冯正南回家度假。农民没有节假日,正南回家时父母都在地里忙碌,摘好了一担成熟的海椒。正南说现在时间还早,就担了海椒去城区叫卖。
正南10点钟进的城,天快黑了才回来,海椒只卖出一小部分。正南说:“想买海椒的人倒是不少,尽都问我辣不辣。我又不晓得他们的口味,想到有本书上讲,卖海椒有个经典做法,就是把海椒分成两堆,一堆说辣一堆说不辣。哪晓得好多人说肯定是海椒不好,半天没得几个人买,我只好挑起回来了。”
“卖海椒的人肯定不会写这种狗屁书!”父亲很肯定的说。正南反驳:“那是本很权威的书,销量在全国都是最好的。”
“书卖得好不一定海椒就卖得好。”父亲叫正南上桌吃饭,“明天你跟我一路去卖海椒,看一下我的方法好还是书上的方法好。”
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父母又去地里摘了些海椒装满一大挑,长短红紫都有。正南挑着,两爷子一起到了城边一个菜市场,找了个地方摆好挑子等买主。
有个妇女来看海椒,问海椒辣不辣。冯父说:“酱色的辣,适合做泡海椒。”
“那就对了,我正想买些回去做泡坛子。”妇女问清价钱,蹲下挑选海椒。一会,又连着来了好几个妇女买海椒,等她们离去,箩蔸头的酱色海椒只剩一半了。
正南问父亲:“你啷个晓得她们要买辣的去泡坛子呢?”
“一,现在正是泡海椒的季节;二,泡海椒不辣又有啥子吃头哎?我猜她们是要买回去泡,而酱海椒又是最适合泡坛子的,所以我才这样说。”
正南点头,父亲说的有理。
又有人来问海椒辣不辣,冯父说不是很辣,但辣得适中。那人说他想买点回去做豆瓣,倒辣不辣的海椒正适合,于是选了一阵,又买走好几斤海椒。
正南搞不懂了:“爸,你这次说的啷个又不一样呢?”
父亲说:“箩蔸头剩的都是红海椒,不适合泡坛子,但是这个人还是来问海椒,很可能是要买去做豆瓣。做豆瓣的海椒不能太辣,太辣就会闭豆瓣的香味,所以我要说不太辣。”
海椒已剩下不多了,被前面的顾客挑挑选选后剩下的,卖相不是很好了,冯正南要看父亲怎样把这些海椒卖出去。
来了一个中年人,围着箩蔸转了一圈,问海椒辣不辣。父亲说软一点的辣,硬的不辣,他捡了一个海椒在手里揉烂,叫中年人闻:“辣不辣嘛?”
“辣,辣!”中年人直点头,用手在箩蔸里刨两下,见大多数是软的,于是和冯父说好价钱,把剩下的海椒全部买走了。
正南看着纳闷,问父亲为啥这次说的又不一样。父亲说:“那人身上一股厨房特有的气味,应该是食堂做饭的。食堂做饭就要辣海椒,为的是节约钱,所以我才说海椒辣。”
正南不得不佩服父亲,经验和观察就是父亲的智慧。虽然智慧可以写入书中,但书中的经验却不能照搬,因为生活是鲜活而灵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