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走进雨补鲁天坑

西湾河
发表于 2022-06-12 21:15

早就听说雨补鲁天坑是一个天然氧吧,却一直未有机会前往探个究竟。此次史学家陈翰辉老师来到兴义,随着他的心愿,终于第一次走进了雨补鲁的神奇。

雨补鲁位于兴义市清水河镇,按同行人的说法,雨补鲁出自彝语,为低洼之地的意思。想必原居住或发现此地者应为彝族同胞。

按照地质理论,所谓的“天坑”,是地下暗河长期冲蚀形成喀斯特溶洞之后,地表大面积塌陷而形成的一种坑凹地形。一般都是地势凶险、阴冷潮湿、环境恶劣、人迹罕至。

而雨补鲁天坑却打破了人们的习惯认识,是一个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站在高处远远望去,雨补鲁天坑呈喇叭花形,周围奇峰林立,高低差600多米,底部平坦,有良田、山泉、古树、石屋、溶洞,风貌奇丽、浑然天成,是罕见的有人居住的天坑。

其实走进雨补鲁天坑后,让人更感慨的是在此繁衍生息了600多年的陈氏后人。历史的凝重,让人追溯。

在明朝洪武年间,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大败于鄱阳湖,在突围时亡于流箭,陈氏族亲为躲避追杀,逃至普安,因与董姓当地人不和又逃向兴义,行经雨补鲁天坑时天热难耐,便到天坑半山腰上的龙潭取水止渴,休息片刻,一口清凉甘甜的泉水下肚后甚为惬意,便举目望去,惟见四周山峰环护、绿荫覆盖,正是远离战乱的天然屏障之地,就此住了下来,生养至今,已由当时的几户人口繁衍成126户的天坑人家。

拾级走进有些破旧的“陈氏宗祠”,供奉的“陈氏历代昭穆考妣之位”,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两侧的对联“乐聆敬仲三钟曲,学少子昂万卷书”,讲的是陈氏乐师鼻祖陈敬仲创造了不朽的宫廷乐章,以编钟为代表的歌曲诗赋,让林中鸟兽聆听后,痴迷于其中,醒后悟道,鸟语花香,呦呦齐鸣;以陈子昂学富五车为榜样,其不朽的千古绝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陈氏子孙奋发图强。祠中柱上“三教一体人道佛道天道道道光明大道,九流同源人法佛法天法法法通达大法”的对联,道明了儒、释、道三教,一脉相承,都是教化人们灵魂的光明大道,多流派学术,万法一统,三教精华,乃人天正理的主张,毕显陈氏家族曾掌大汉王权的不同凡响。

《中国姓氏通书》中誉为“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的天下第一家,指的就是唐宋时期江州义门(今江西九江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的陈氏祖宗,创造了十五代、三千多人口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便是对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生动写照。直至元末,陈友谅兵败鄱阳湖,朱元璋洗劫“义门陈”,陈氏的后裔纷纷逃亡天下,人间家族的奇迹就此消失了,但留下的遗风却挥之不散。

生活在雨补鲁天坑的陈氏后人,于每年的元宵节都要通过挂幡祭祀活动的举办,集中展现中原文化和先祖家风,向世人宣告陈氏族人历来的家训与礼教。这不仅是陈氏先祖留下的民俗传统,更是其教育后辈敬畏自然、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宝贵遗训。经多年的传承和完善,已经成为陈氏后人的立家宣言。

如今,雨补鲁天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当地政府已将其列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6年4月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乡村复兴与乡建模式推广”研讨会在雨补鲁召开,国内多名建筑、艺术专家为雨补鲁的开发建言献策;并将“中央美术学院(兴义)教学实践基地”落户于此,直接提供到位的指导服务,力争把雨补鲁天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落,让兴义在中国的旅游版图上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雨补鲁天坑的美好前景是值得向往的。在保持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的民居改造,已初见成效,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兴旺了当地的“农家乐”。除了天坑的奇观和古朴的村寨外,沉淀的人文历史是旅游文化的一道“大餐”,是万万不能遗失的。天人地和谐依存的陈氏家风应值得大家研读和推崇。

历史可以回味和借鉴,但不可以复制。今天的作为就是明天的历史。走出雨补鲁天坑的石门甬道时,我不由有了一些联想,是天坑的天然屏障护佑了幸运的陈氏后人,人为而建的石墙又能防范什么呢?一段求生逃亡的悲壮历史,总会让人心有余悸,不得不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