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乡村俚语:“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望过年,两眼都望穿”。为了迎接新年,常被大人派遣着干这干那,乐此不疲,心里美滋滋的。
腊八过后,大人便开始筹划年事。晴朗天气,首要的任务是清洗床单、被褥和蚊帐。因为蚊帐大多是用家纺棉布或者麻线做成,比较厚重,冬天没有两三个太阳日是晒不干的。洗被褥蚊帐的时候,母亲把一个大盆放在水塘边的跳板上,先把要洗的东西放到木盆里,倒上几桶热水,撒些洗衣粉,叫我和二姐轮流在木盆里踩,直到木盆里的水黑咕隆咚,然后倒掉,再从水塘舀几桶干净水,继续踩,不断反复,直到木盆里的水不再黑,与水塘里的水颜色差不多为止。冬天的冷水刺骨,我们的双脚如同煮熟的虾,粉红粉红,好久没知觉,之后发麻,再后发热。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大人更加忙碌,白天需要把厨房打扫干净,屋顶倒挂的扬尘、窗户罩台上覆盖的灰尘、锅底厚厚的黑垢……总之,锅碗瓢盆都需清理干净,因为晚上要点锅灯,接灶神。过小年的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到先人墓地祭拜,铲除坟墓上的野树杂草,点燃香烛鞭炮,叩拜先人,俗称“送亮”。
大年三十的前夜,是大人忙碌,小孩高兴的时候。一般家里都会升三炉火:一炉火炒瓜子、花生,炸薯片。添火讲究技巧,火不能大,也不能小。火太大会烧焦,太小炒不熟,炒出的东西不香。炒熟的东西母亲往往用木盆、米筛装着,冷却后再装袋封口,以免潮了不好吃。其实,这些工作可以提前做好的,只是因为数量有限,家里人太多,母亲担心儿女们偷吃,冷淡了客人。一炉火煮萝卜。肉、鸡放在萝卜上一同煮,鸡、肉的味道融入萝卜中,既节省柴火又没浪费鸡肉上面的油珠子,炖萝卜还特别好吃,是春节期间的一道佳肴。还有一炉火是专门用来煮肘子的,肘子需四五个钟头才能煮熟。瓦钵内的肘子颤抖着,呱哒呱哒响,香味从盖下飘出,让人直吞口水,盼望着明天快些来临。
大年三十,我们地方传统习俗是早上吃团圆饭。据说古时候有个姓年的妖怪,特别凶,每到年尾的那天临晨,都要到凡间吃人。百姓非常害怕,一家子团聚在一起,生怕家人有闪失。但这个年妖怪也有致命弱点:她害怕火焰、鞭炮、耀眼的红色。所以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放鞭炮、贴春联、炉火烧旺。早早吃完团圆饭,待天已大亮相互串门,共同庆贺。
吃完团圆饭后,大人粘贴写在红纸上的吉祥语,堂屋正中贴上:“老幼言语,百无禁忌”;粮仓旁边写上:“五谷丰登”;关牲畜的地方写上:“六畜兴旺”;大门春联根据各家的喜好而定。
大年三十的清早,还需给房前屋后的果树挂上红绸,预示来年果实累累。
吃吧年饭等天大亮,孩子们相互去村子里每家每户拜年,主人都非常客气,总要赏给孩子们一些吃的:有的给一捧糖;有的给红薯片;有的给瓜子花生……待几个口袋圆圆鼓鼓后直蹦家中。
正月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姊妹几个都想去,因为外婆家热闹,表哥表姐多,加之我大姨、满姨几家都会来。外婆家好吃的东西多,我外公是离休干部,退休工资高,满姨家是住城里的,会带好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家姊妹多,一次不可能都去外婆家,爸妈最多带两个。带谁去好?爸妈想了个一举多得的好法子:能去的期末必须是三好学生。倘若几个都是,就看谁的表现最好。如果表现都好,就看谁在一年里获奖最多。为了春节能去外婆家,我不能贪玩,得挤时间学习,期末一定要考好。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几姊妹的学习都不错,且懂事乖巧,爸妈暗地高兴。
从中月初一到中月十五,孩子们天天追逐着热闹场面,送财神的,唱花鼓戏的,玩龙舞狮的接连不断,鞭炮声、锣鼓声不绝入耳。
回忆儿时那浓浓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如今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幸福,日子红火,天天像过年。说到过年,孩子们没有我们当年的那份期盼,年味在大人心中也平淡了许多,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