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书 美文 故事 作文 树洞
全部 情感文章 经典文案 心情日记 散文精选 写日记 情感故事 文案 好词好句

烟雨朱家渡

田舍郎
发表于 2022-06-12 14:50

从没见过朱家渡是什么样子,直到悄然邂逅,就觉得朱家渡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当时,不大又不小的雨,在下着。细雨织成的不薄也不厚的雾,在缠绕着。渡口边,几只渡船横在那里,渡船上无人,渡口边也无人,那七星河水,就像丹青高手的大写意,一笔逶迤下来,就把那浩荡的长江勾连进来,拐到河湾深处的朱家渡,就因为这轻灵的一笔,蓦然就有了蓬勃的生机与古意。

七星河是青阳人的母亲河——青通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南边源于青阳、泾县交界的黄柏岭乌潭溪,与王狮等4条山溪汇流成南河,北面源自南陵县何湾镇水龙山老虎头的水龙溪,至钱桥汇入芭茅溪成了北河。两条河于木镇聚集,至童埠新河口汇合,至童埠新河口入青通河。冬季的七星河,少了夏季的丰腴,多了冬天的骨感与婉约,就像刻意减肥的将老未老之人,瘦是瘦了,沧桑却布满在那张脸面上,让人唤起的都是对青春的回忆和怜惜。

盛名口头相传的朱家渡,却在《青阳县志》光绪辛卯版中,有寥寥数字的介绍:“本都罗人龙设船以济行人”。这十一个字,无意之中,竟把朱家渡230前的繁华与兴盛隐藏得严丝合缝。渡口当然是“以济行人”,但在那煌煌的大明皇朝,朱家渡却充当着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拱卫京畿的明城墙,其中许多墙砖,都是由这里及附近窑场精心烧制,再通过滔滔水路,运送到南京古城的。青阳县历代人文遗迹中,就有朱家渡砖窑窑址遗迹的标示,据《青阳县志》2005版记载,这个遗迹就位于青阳县丁桥镇朱家渡西南,现有残窑数处。据在窑址发现的铭文残砖考证,该窑在明初曾为建筑南京皇城古城墙烧制墙砖。

朱元璋于南京建都后,决定建造南京城,当时共动员5省152州县共28万民工,烧造城墙砖数量达3.5亿块。当时,青阳县烧制城墙砖的任务就落实在朱家渡附近的各窑厂。烧制明代特制城墙砖,为了不出现质量问题,可谓监管十分到位。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监造官员和运送人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这些特制的城墙砖,长40厘米至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如果细心的人,仔细在南京明城墙辨认的话,就一定会找到由朱家渡窑场烧制的砖。

当年,朱家渡周边百座高耸窑场里烟囱,常年烟雾飘飘,来来往往的江面上,每天千帆竞发。走近砖窑场里,那些窑工们,踩泥的踩泥,制砖的制砖,装窑的装窑,劳动号子声不绝于耳。这样的繁忙,带给古城南京皇城的却是一天胜似一天的巍峨。

据1992年版《青阳县志》记载:“明代童埠朱家渡人用湖土烧砖,运往南京筑城。时砖瓦窑遍及乡里,仅童埠湖沼地区就有砖瓦窑99座。清末,砖瓦已成为本县大宗产品之一,年产值达数万银元。”南京的明城墙建好了,但固若金汤的明城墙,并没有保证朱家王朝的千年基业不倒,反而使朱家渡制砖业成了清末青阳县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朱家渡窑场消失后,朱家渡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同样是为了砖而繁忙过一阵。那时,青阳县城还没有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青阳县城建造第一座钢筋水泥楼房百货公司时,当地的土窑烧制的青砖却无法承重,不得不从南京运来南京烧制的红砖。朱家渡这个一度沉寂的渡口,在这段时间内,变得繁忙与热闹起来,那机帆船拖来的一船船待运的南京红砖,摆在朱家渡空旷的堆场上,成了另一种红色的城堡,造就了上个世纪青阳街上的建筑别样的崛起。历史,就在这样的轮回中潜行着。

冒雨蹀躞在朱家渡的渡口边,总想在那三三二二零星的村舍中,寻一个老人问问,这里为什么要叫朱家渡?难道就是为了那姓朱的王朝烧过砖送过砖,就从此落下了那个朝代的特殊印记。朱家渡,朱家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这个渡口,不再是仅仅为一个皇朝而渡,它如今渡你,渡我,更渡他,以济天下需渡的行人。

回程的路上,接到朱家渡当地的一个村干部的手机短信:南京古城墙文物保护专家,近日要来朱家渡及朱家渡古砖窑窑址遗迹考察。这,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