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明媚的朝阳洒在空旷而又清凉的自行车道上,骑行在凉爽的山风中,马莲台的早晨寂静而又清爽,怡人的舒爽让本来颇有些费力的山路仿佛也变得轻松了许多,我很快地骑上了一段坡路,并没有以往的气喘吁吁,“齐王陵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图”大幅匾牌已在眼前,抬眼望去,旁边的稷山一片郁郁葱葱,初秋的最后一波山花,仿佛使出了浑身的气力将自己打扮得艳丽婀娜,随着微微的秋风,翩翩起舞,也像给稷山画上了一个令人心仪的彩妆,心里陡然弥漫起弃车登山的念头,于是将自行车锁在停车场内,缓步踏上了上山的小路,看来并没有很多的人上山,所以草长莺飞的季节,更使得两旁浓密的灌木草丛,将本来就依稀可见的蜿蜒小路,竟遮掩的几乎没有了踪迹,只能踏着草丛,小心翼翼地缓步前行,阵阵松香沁人心脾。
稷山是临淄与青州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据《齐乘》引《齐记补》言,因春秋时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话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脚印怀孕而生,因没有父亲曾经被抛弃,故又名弃。他善种五谷,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农民耕种,被认为是最早种植稷的人,而奉为“五谷之神”。齐国古称稷下,稷下缘于稷门,稷门缘于稷山。名闻遐迩几千年的“稷下学宫”,就在齐古城内“稷门”外,这些皆由此山而起。后稷祠在战国中期坍塌,齐宣王时代曾经在此建立孔子庙,故稷山又称“孔父山”或“夫子山”。如今,往昔的一切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山顶的古庙遗址,也就是被人们俗称的夫子庙,仍在纪念着孔子曾经到过此处。
上的山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株高大沧桑的松柏,虽已没有如盖的枝繁叶茂,但遒劲粗壮的树干,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古老松柏护卫下的夫子庙虽不甚高大宏伟,但依然让人敬畏驻足,站在夫子庙前,孔老夫子的音容笑貌跃然脑海。同时,三十几年前初中时历史课上,被我们善意的戏称为“猿人”的可敬可爱的历史老师,微闭双眼摇头晃脑地诵念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让我忍俊不禁。 夫子庙东面,就是极负盛名的稷山汉墓。稷山汉墓呈现了典型的汉墓特点,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稷山汉墓是1983年附近村民在稷山采石爆破时发现的,当时墓中出土了包括铜器、石磬、微型鎏金编钟、海卵石及器物饰品等大宗文物。后来又在山上发现石墓二座。三墓沿东、中、西分布。中间的一座墓较大,古墓成竖穴井状,井口方形。站在墓口向墓底观望,墓底深约十几米,在井内石砌立壁上,凿有三个小龛,西壁上一龛,北壁上二龛。西侧龛内刻有一男子盘足而坐,龛外刻两侍者执笏鞠立;东侧龛内刻有一女子盘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执扇侍女。两龛之间,有榜题刻“孔大夫”三个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两个。望着这些年代久远的浮雕,心里暗暗揣测,这些或许与早期佛、道并祀有关吧。古老的传说与古墓神奇之魁力,给这里蒙上一层神秘而又诱人的面纱。
稷山墓葬,与对面的井山墓葬构成“稷山汉墓群”,并认定是汉朝墓葬。鉴于稷山洞穴墓群属国内罕见,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山顶,放目四望,西北方向就是传承了几千年辉煌齐文明的临淄城。相传与此山有关的、闻名于世的稷下学宫虽已踪迹皆无,但古老灿烂的齐文化却是齐鲁大地世世代代的魅力瑰宝,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西北坡茂密的松林,在初秋的晨风中,松涛阵阵,使得稷山更加苍翠葱茏,可谓“满目松涛香”。漫山遍野怒放的荆条花,引来蜜蜂流连忘返,彩蝶翻飞,蜜蜂的轻嗡,鸟儿的欢唱,真的是鸟语花香一片。
较之于西北面的繁盛葱茏,东南面青州界内的山体却已是一片狼藉,本来也像稷山一样传承着古老文明的井山,已在人们的利欲熏心下,开山挖石,挖掘殆尽,残败的山体如同满目的疤痕裸露,让人满心悲凉,不禁唏嘘感叹:上苍成千上万年的铸就,最终抵不过贪婪人几年的掳掠,我们该如何面对祖先,又将如何交代于后人?
侧耳细听,远处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这是政府正在投入巨大资金和精力实施的荒山复绿工程,好在人们的觉醒正在挽救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建设成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养生休闲胜地,让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发达共同在这里谱写一首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