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之余,希冀的不是都市灰色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渴望找回那空旷原野上搭建的古民居,去寻找单纯、质朴、恬淡的情调,进而在愉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岁次己亥三月中旬,我和几位朋友特意去访寻阳山古村。
走近阳山古村村口,映入眼帘的一幅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一条小河在村前静静地流淌在村民心头,河岸柳枝条条柔似缕,与旁边厚重的石板桥配搭成趣,共同记载着古村悠悠岁月。有一首小诗这样描述春日里的阳山村:“烟笼层林山无形,柳黄已绿桃花明,穿雨归来双飞燕,田下扶犁是新人。”清晨,碧野青山薄雾迷蒙,村舍如在云中。鸡鸣嘹亮,炊烟袅袅,冉冉升起的朝阳给古村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阳山古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以其古朴的民居建筑与和谐的民俗民风,展现给人们一幅简朴和谐的画卷。郴州的桂阳史称“千年古郡”,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就有古人生活繁衍。神农氏从中原南迁至湘南,在此传播农耕文化。阳山古村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它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座典型的文人村落。古村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所述的境界。特别是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房屋错落有致、画栋雕梁。史料记载,阳山古村自发设立的“宗源会”“救婴会”“禁戒会”“重九会”“义学会”“女儿会”等六会治村,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
该古村蕴藏着深厚的内涵,它通过自然与环境的选择,空间与材料的组合,形成丰富的建筑语言,构成独特的形象与艺术风貌。那栋宇木构、门窗花格、走廊屋檐、琉璃碧瓦、青砖火墙,繁复丰富,变化多端,给人无限的美感,创造出幽雅的生活环境,体现出阳山古村居民极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进入古村落群的纵深处,只见联排或独栋的大门左方墙面,嵌有不同的牌匾:“余庆堂”“孝廉方正”“声震骠骑”“滴水穿石”“梅阁”和“自修园”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牌匾上,人们可以很好地抚摸古村的岁月时光。
“孝廉方正”特别令游人感兴趣,此匾是清道光皇帝赐予博学生员何富书。据传“孝廉方正”是古代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之一,雍正诏各地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凡被推举的人通常是当地既有声望又有才学之人。阳山古村不但文人辈出,武将也毫不逊色。“声震骠骑”,意为战功卓越盖过骠骑将军。它是当时皇上赐予何氏先祖何俗本,以彰其平定地方匪乱之功,并加赐九品官。据考证,该房屋主人七代单传,代代为武官,皆战死沙场。在“声震骠骑”的影响下,阳山尚武精神盛极一时,经久不衰。
在阳山古村落群里,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深巷。当我踏进这幽深逼仄的小巷时,就深深喜欢上了它。在一片散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中,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贯穿整个村落。在偏居一隅的乡村,放逐一条条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人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静悄悄。
行走在填满暗影的小巷里,片片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影子洒落在身上。我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写下数不清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进入幽深的庭院,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需要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我想,曾经在小巷里踱出的步子,应该是不疾不徐的,就像此时我的脚步声回响在小巷深处长长的光阴中。这悠长的宁静,可以把身上的躁气一点点褪出。
古村静静躺在历史的天空,用朴素的语言静静述说着昨天、今天和明天。黑白相间的古民居犹如黑白相间的“太极八卦图”,既单纯朴质又神秘高深。这与东方美学“素以为绚”一脉相承。老子主张“见素抱朴”,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山古村的石质、木质、砖瓦的质朴以及黑白客观外像,不仅暗合了传统精神,也正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拂去沉积在废墟上的尘埃,从巷头到巷尾,从时光隐秘处,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片清莹里。在小巷,在脚底,一寸寸丈量时光。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株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就会发现那曾经的历史时而就在眼前,时而随风飘散。
阳山古村经过年久日深的时光濡染与渗透,一砖一瓦,会让人触及灵魂深处的柔软和幽古恬静。这个春日,我细数时光,在这座幽深而有神的阳山古村小巷里,做了一次神态安然的旅行。